【科技日报9月21日讯】:(通讯员 侯杰 本报记者 过国忠) 王延斌农村的稻米进了城,米糠却扔进了猪圈。在姚惠源教授这里,米糠摇身一变,成为米糠健康食品。原先价值只有几毛钱的米糠,经过“稻米及其副产品高效增值深加工技术”之后转化,附加值铆足了劲上窜,最高的增长64倍。
谈到此事,江南大学副校长金征宇脸上乐开了花,“我们江南大学的科研成果70%已实现产业化,其中国家重点攻关成果的转化率达80%以上。”
在当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难问题下,江南大学的情况引人深思。
围绕“吃穿用”设置专业
“我们的专业设置无不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是江南大学的特色。”介绍学校的专业设置时,江南大学科研处处长葛明桥教授着重强调的是专业“与国计民生关系最密切”,“符合国家政策,特别是科技部一直倡导的‘民生科技’”,“我们的科技工作一定要与百姓的生活相关,使百姓感到科技进步的成果。”
实际上,自从1958年办学以来,这座教育部直属的“211”高校就紧紧围绕国家轻工业行业发展和广大群众“吃穿用”的需要,着力发展发酵、食品、粮油、精细化工、工业设计、纺织等学科专业,并形成以轻工业为主的专业特色,这既是科研工作的立足点,也利于保持超高的科研成果转化率。
按照葛明桥的介绍,江南大学每年将产生1000多项专利,平均算来,每天就有3项专利诞生。通常的结果是,这些专利往往刚一面世,就被企业“抢购”。也有时会出现几家企业为拿下同一项专利而争得面红耳赤的情况。
不过,对于专利项目的现实来源则不一而足,既有来自国家、省、市的纵向课题,更有来自企业的横向合作。按照江南大学科研处的统计,“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并完成了国家、部省市项目1000多项,共有70多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1项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
政府撮合高校成果与企业需求对接
太湖蓝藻爆发后,阮文权教授运用蓝藻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使蓝藻发酵产生沼气,并使沼气发电能源会用和沼渣沼液进行农业应用,使蓝藻变废为宝。这项已经在当地一家公司转化的技术,现日处理蓝藻100吨,年处理近3万吨蓝藻,约占蓝藻打捞量的20%。同时,江南大学所在的无锡市现有38家以畜牧粪便为生产原料的沼气工程企业,待该技术进一步成熟后,也将在农林部门推广。
阮文权教授此项成果的研发与近年来太湖时时泛起的蓝藻灾害有关。而金征宇介绍,江南大学科研人员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项目,更多的时候,政府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扮演“红娘”的角色。政府对企业进行广泛的调查,摸清企业的需求所在。同时,适时地把江南大学成果研发的情况介绍给企业。政府这种隐形的“科技中介”推动着江南大学70%成果转化率的诞生,而企业更是在产学研合作中收获着实实在在的销售产值。江南大学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酶法拆分技术生产D-泛醇、D-泛酸内酯”项目,该项技术的推广改变了中国维生素B5依靠进口的历史。浙江鑫富药业掌握其核心技术后,2007年实现净利润2.4亿元,同比增长26倍,更使得这家公司在同行业中跃居世界第一的领跑地位;“益生制剂及其增效技术研究与应用”在江苏、新疆三家公司建成多条生产线,实现销售收入18.9亿元。
从黑龙江到香港,从新疆到浙江,江南大学的科研人员也走出去,寻求到企业里一展身手的机会,他们的足迹和服务项目已经遍及全国33个省市。五年来,江南大学获得近2000项横向科研项目,引入科研经费2亿元。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09-09/21/content_1062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