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10月26日讯】: 5年前,在历史文化名城无锡、美丽的太湖之畔,一座占地3125亩、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总投资25亿元的现代化大学拔地而起。这就是江南大学新校区——蠡湖校区。
5年后,当记者再次走进这所依山傍湖的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欣喜地看到这里通过教育科研服务转型,已发展成为一所每年培养5000名本科生、1500名研究生,每月产生80篇高质量论文、15项高水平成果,每天诞生2个专利、3个科研项目,综合实力居全国高校前70名、若干强势学科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大学;一所我国农产品加工、工业生物技术、纺织工程、工业设计等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主要基地的大学;一所与所在城市一样美丽、以促进所在地区和中国轻纺工业发展为使命的大学。
可以说,江南大学的变化与发展,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与水平,是我国高校教育科研服务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所高校带动一座城市高等教育发展
众所周知,江南大学的前身,是无锡轻工大学,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有着一定的地位与影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办学的执着探索和成果积淀,得到了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江泽民同志在给江南大学办学百年庆典的贺信中勉励学校:要“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传播先进文化,增强创新能力,攀登科学高峰,在回答和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上有更大的作为。”
李岚清也多次到江南大学视察并题词:“造就优秀人才,促进轻工业进一步发展”。
荣毅仁,生前长期担任学校董事会名誉董事长,他也曾为江南大学题词:“培育人才,为国为民”。
……
在中央领导的关怀下,江南大学不断地发展壮大,尤其是在教育科研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在为轻工产业和地方经济服务上,更是“一马当先”。
江南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可以说是江南大学在新时期实现新发展的起点。这与江南大学所处的城市相关。
古往今来,无锡是座出众的城市。这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前10位。
然而,进入新世纪,在新的竞争态势下,无锡原先的传统产业急需通过高新技术来改造提升,急需淘汰一些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新兴产业。
经济全面转型,离不开科技与人才。但是,经济发达的无锡,却偏偏又是一个缺少科技人才资源的城市。尽管基础教育一直发达,但无锡培养的人才外流十分严重。要完全依靠外来引进,并非易事。
怎么办?无锡采取二条腿走路:对内,加快规划发展高等教育,注重职业教育,启动建设太湖科教城(大学城);对外,加快出台政策规划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启动实施一系列“引才计划”。
建设太湖科教城,必须要有依托。因此,江南大学成为无锡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
2001年1月,根据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布局结构调整的精神,教育部决定同意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和无锡轻工大学合并组建一所新的多科性大学,校名为江南大学,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这次改革和调整是一次高等教育资源的重组。江南大学的成立,标志着学校在发展和改革中迈上了重要一步。”江南大学校长陈坚说。
事实上,当时的江南大学,校园零落分散,缺乏拓展空间,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正举步维艰。
合并组建、建设太湖科教城……对于着手教育科研服务转型的江南大学来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当时,就学校自身来说,新校区的建设有利于迅速缓解学校分散办学、管理不便和办学用地、用房不足的困难;有利于调整和优化现有教育资源,避免重复投资;有利于争取时间,迅速改善环境,优化办学条件,促进学科交叉,增强学校后劲,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科研能力和办学水平,可以使江南大学通过较短的时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加快成为江南地区一流的现代化高等学府。因此,校党政意识到,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是一项多赢的重大举措,是一次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必须紧抓不放。”陈坚说。
抓住机遇,审时度势,江南大学制定了“整体置换老校区、集中建设新校区”的方案。2003年,根据无锡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江南大学的大规模新校区建设工程项目,作为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的大学城首个重点项目正式启动,以推进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带动滨湖新城的整体发展。
在江南大学新校区建设中,无锡市委市政府在土地、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无锡是一座江南名城、经济强市,教育文化的发展也要与之和谐。为此,我们拿出了最好的地块,大手笔、大气魄地打造一座与无锡城市地位、经济实力相匹配、国内一流的大学,为无锡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科技、文化的支撑。”无锡市市长毛小平说。
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江南大学蠡湖新校区规划建设从技术、资源、资金、学科发展等各方面进行总体规划,出台了“十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校园建设发展规划等,并从组织、制度、人力、物力、监督等各个环节上支持规划设计工作。
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设计团队为江南大学蠡湖校区设计的“生态校园、曲水流觞”总体规划方案,注重设计的前瞻性、功能的先进性,以及力求校园布置科学合理、各项公用服务设施齐全,充分体现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等特点,获得“2003年教育部优秀校园规划一等奖”。
一年后,富有现代理念的江南书院式校园建成,成为无锡的一个亮点工程、标志性工程,更是为江南大学跨越式发展和无锡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由于江南大学蠡湖新校区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无锡大学城,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迅速进入了无锡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大学软件学院等一批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使无锡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新的突破与发展。
从此,无锡走出了自己培养经济建设急需人才与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之路。
一所高校助推一座城市的转型发展
江南大学,是我国轻工、食品、生物技术高科技的摇篮与依托单位之一。建有国内唯一的“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建有3个国家、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7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工业微生物资源数据库整合及共享信息平台,拥有电子图书160万种。在教育部学位中心公布的2009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全国排名第一,“轻工技术与工程”排名并列第一、“纺织科学与工程”排名并列第二位。
“如何把这些人才优势、学科优势、科研开发优势为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服务,一直是学校领导思考的一个重点。”陈坚说。
为此,江南大学首先建好平台,进一步促进学科发展。近年来,规划建设了综合实验室、开放性实验室和公共教学平台,加快规划建设一批工程基础教学和现代化教学所必需的实验中心、实习基地和计算中心。同时,利用建设蠡湖校区的大好机遇,系统规划建设数字化校园,特别是校园网和图书信息系统规划建设,完善学校优质资源、共享系统及机制,为学校的发展和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优良的基础条件。
中国微生物资源平台数据库,是江南大学为行业和地方服务的一个体现。
世界微生物资料中心的资料显示,目前至少有58个国家共建立了484个菌种保藏中心,已保存菌种有80多万株,很多是典型菌株,可以作为工业菌种的重要来源。遗憾的是,这部分数据基本未对我国开放。
江南大学从1965年起,就开始建设校内的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2002年起,他们开始逐步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并在教育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支持下,建立起了《工业微生物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信息平台》,并以边建设、边完善、边共享为原则,围绕运用于工业应用领域的微生物资源,采用当前最适用于海量存储的DB2制作数据库,利用高性能的UNIX服务器,实现SAN的存储技术。
今天,这个在国内领先的微生物资源平台数据库,已建立起一个数据结构统一的、公益性的、开放性的和互交式的工业微生物资源数据库,对外开放,全面服务于无锡产业发展和全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如太湖蓝藻暴发后,江南大学阮文权教授运用蓝藻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使蓝藻发酵产生沼气,并使沼气发电能源回收利用和沼渣沼液进行农业应用,使蓝藻变废为宝。这项科研成果,已经在当地一家公司转化技术,现日处理蓝藻100吨,年处理近3万吨蓝藻,约占太湖蓝藻打捞量的20%。
在此基础上,江南大学进一步加快国家大学科技园功能体系建设。这是一个以江南大学重点优势学科为支撑,以在无锡的省部属重点科研院所为依托,2006年10月,经国家科技、教育主管部门正式认定的全国非省会重点城市中的首家国家大学科技园。
科技园成立至今,在无锡市政府的支持下,经过多次重组、调整,已基本建设成为融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技术创新示范、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信息集散等功能于一身的无锡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核心型孵化器,成为体系完备、活力涌动、激励充分的无锡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综合性孵化器,成为多功能、现代化,孵化能力较强、社会影响力较大和市场竞争力较高的长三角地区区域性孵化器。
近年来,随着科技园对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的增强和园区内创业氛围的日趋浓厚,园区内集聚了一批生物工程技术、食品科学、新药制造、纺织新材料、电子信息技术等项目,并培育了一批优秀企业。目前在园企业100余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0%。
“无锡正处于优化发展、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而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核心动力,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无锡市为吸引、培育、服务高层次创业人才而打造的重点工程,是无锡新区乃至无锡市发展科技人才事业,提升人才服务层次的重要载体,今后也必将成为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创新源,引领新兴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发动机和推进政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基地。”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说。
与此同时,江南大学加快对外合作,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无锡市是江南大学在产学研合作中最紧密的一个城市,市校共建有23个政产学研研究中心。自双方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来,江南大学时刻关注无锡的发展,主动融入城市,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脉动,充分发挥学校在轻工、食品、纺织、环境、化工、生物医药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和智力优势,紧密结合产业与社会需求,在科研开发、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当地企业开展全面合作,推动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积极打造新兴产业。
“十一五”期间,打造最适宜创新创造的设计名城,是无锡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新举措,也是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创业、努力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设计学科是江南大学在全国同类高校中的强势学科,为更好地助推无锡市设计名城计划的实施,今年,江南大学整合设计、信息工程等学科,成立数字媒体学院,并把该学院直接办在动漫企业聚集的无锡太湖科教城,培养动漫产业设计人才。这样做,学生可直接进入科教城内企业实习实践,企业更可以优先录用毕业生,有效解决了企业招人难的难题。
今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考察无锡时提出,要加快传感网产业发展,在无锡建设“感知中国”中心。江苏省和无锡市高度重视,已将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六大新兴产业之一列入发展计划。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更好地服务无锡科技创新,坐落无锡的江南大学责无旁贷地地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
经各相关学科专家的深入调研,江南大学将依托通信与控制工程、信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相关学科,集中学科优势,整合科研资源,充分利用不同学科的科技、人才、信息等综合优势,与无锡共建“无锡无线传感器网络研发中心”。目前,已成立了以校长陈坚为组长的“无锡无线传感器网络研发中心领导小组”,与无锡市科技局合作,紧锣密鼓地开始工作。
据介绍,江南大学在与无锡市进行教育科研全面合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国家、地区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先后与江苏、浙江、安徽、湖北、贵州、甘肃、河南等省的20多个地市开展了全面合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5年,在人类历史上只不过是一瞬间。而江南大学新校区建设的这短短5年,却是学校与地方合作最紧密、发展最快、成果最多的5年。
据统计,“十五”以来,江南大学承担并完成了包括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专项、国家“十五”攻关项目等在内的国家、部省市科研项目1000余项。共获国家、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31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出版学术专著1000余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000多篇。2008年,学校科研经费总量达到1.935亿元,申请专利827项,其中发明专利411项;授权专利254项,其中发明专利93项,申请和授权专利数在全国高校中一直名列前茅。
这5年里,江南大学不但建起了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校区,更是发展出一支由500多名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组成的学术带头群体,为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助推器”。(特约通讯员 侯 杰 本报记者 过国忠)
相关新闻链接: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09-10/26/content_1175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