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站着做报告的学者(名家)

发布日期:2006-10-16  来源:人民网-江南时报  
资料来源 人民网-江南时报
  10月11号下午,美国著名大学波士顿化学系终身教授、享誉世界的化学家、全美华人协会总会前主席潘毓刚先生应邀来到无锡为江南大学师生做了题为《社会与科学》和《中美研究生教育比较》的报告会。在不到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潘毓刚教授以其广博无涯的知识和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在座的每一位师生。
在简短介绍后,年过70但依然精神矍铄的潘老拿着话筒弯下腰,说:“我站着讲行不行?”话音未落,满堂师生立即为潘老的质朴随和报以热烈的掌声。随后,在座师生随着潘老声情并茂的演讲进入了他独特而又辉煌的殿堂。
什么是科学和科学的主要精神?
潘教授说,科学可以分为基础(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前者只是不问目的、只为解决怀疑的科学;而后者则是具有明确目的性的应用研究。但是,后者的产生却依赖于前者的研究。在谈到我国基础科学的研究时,潘教授忧心忡忡。他在把国内、国外的基础学科投入的比较中提到,中国对于基础科学的研究远远不如发达国家,比如美国,美国政府对于科学家的科研投入向来不问目的,他只需要科学家提供出其研究过程中的现在、效果,所以美国人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更加超前。
对于科学的主要精神,潘教授首先从“科学民主”谈起:用科学的真理来辨别是非,查明真相,这样才能找到真正的民主;没有科学,就没有民主,也就很难达到社会的和谐。
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制度
潘教授在谈及中外教育制度的差异时,从国内外的文化背景入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二者的不同。
在中国,养育子女有“望子成龙”和“养儿防老”两个传统的观念,但美国和中国不同,美国人养育子女时不能像中国人那样“棍棒底下出孝子”,因为法律不允许。中国人把养育子女看做一种义务,然而美国法律的规定却使美国人养育子女的过程变成一项制度。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使得中美两国的孩子和父母都具有了截然不同的教育表现:中国的父母会对孩子严加管教,甚至不惜棍棒警示;美国父母对待其子女时却扮演了一个与孩子平等的角色。所以中国的孩子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养成了尊敬老人乃至崇拜权威的恶习;与此相反,美国孩子却从小学习独立,学习像大人那样思考。这样,中美两国的孩子在学习上也就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现象。
报告会结束之后,潘毓刚教授被江南大学聘任成为兼职教授。潘教授很平和的对在场师生表示:我们以后接触的机会还有很多,有什么问题尽管问我,现在,我们是一家人了。
人物链接:
潘毓刚:1937年出生,祖籍广东梅县。1947年全家迁往台湾;195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74年任波士顿学院教授;连续4年担任全美华人协会总会主席(首届主席为杨振宁),1978年获联邦德国高级科学家特别奖,1994年与吴健雄、袁家骝同获全美杰出华人奖,我国中科院聘请的首批10名顶级科学家之一、美国波士顿学院化学系终身教授、世界著名量子化学家,创立了先进的计算夫兰克——康登因子的渐近方法和微观化学动力学的理论,并把量子化学和统计力学应用于化学反应研究。(记者艾竹轩本报校园记者郝朝文)
【来源:人民网-江南时报】2006-10-15
阅读(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