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高考,从一扇门到一道坎 ——一位大学教授的经历与思考

发布日期:2006-06-13  来源:宣传部  
资料来源 宣传部
从打铁的锻工到大学教授,徐立青的人生轨迹因高考而改变。从自己高考到儿子高考,再加上长期任教于高校,他始终关注并思考高考。
徐立青现任江南大学商学院副院长,1977年,他参加了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那一年他21岁,初中毕业后一直在无锡轴承厂当锻工。知识分子家庭的熏陶,使他从小喜欢学习。
每到寒暑假,他就到上高中的同学那里借课本自学。那时候,他以为自己这辈子就干打铁了。
全国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开后,徐立青动心了。于是,他跑书店,好不容易凑齐了所有课本。他一边上班一边复习,除了工厂给了两天时间参加考试,一天假都没请过。他通常晚上9点睡,早上4点醒,起床之后就拉根电线亮个灯读书。那年9月和11月,他和两个姐姐一起参加了高考的初试和复试。考试期间惟一与平时不同的,就是早饭多了一个鸡蛋。
那时候高考的成绩是不直接通知考生的,录取书来了就表示上榜。
他和姐姐们考完后感觉都不错,可等了三四个月,录取通知书一张都没来。他和二姐到南京去查分,人家说:
你们回家再等等,肯定有好消息,因为中央有精神,以后上大学不再看考生家庭成分了。果然,到了4月6日和7日,徐家两天里来了三张录取通知书———他和两个姐姐都考上了!
那一年,全国高校只招了20万人,录取率很低,徐立青考上的也是一所普通学校。但1977年的高考对他,对同年的全体考生,甚至对整个中国,都是一个转折点。大学毕业后,他接着考研究生,后来又读博士,去年晋升为教授。
三年前,徐立青的儿子参加高考。老徐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例如考试期间不要盯着问分数,还有就是把饭菜准备得可口些。除此以外,他觉得不必太小心翼翼。考试那天,儿子不希望他送,他也觉得没必要。第二天考完后,儿子把准考证忘在考场的课桌里,他这才赶到考点。后来,儿子如愿考上了大学,不是一流名校,但也不错,关键是,他认为这所大学与儿子的实力相称。
作为大学教授,徐立青对高考的观察多了几分理性。他发现,高考的生态环境跟过去不一样了。1977年的高考是在“文革”停考十年之后举行的,情况固然特殊,不过,即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的神经也不像现在这样紧绷。大学能考上当然高兴,考不上也有别的出路。由于是考前填志愿,那时一般的大学也有可能招到好学生,普通中学也可能冲出“黑马”。
而现在,高考对考生和高校的区分,就像油和水那样分明。一方面,学生从上高中甚至从初中、小学开始,就已经被分了层次,学习环境和能力差距很大。另一方面,出了高考成绩、划了录取线后再填志愿,使高校录取越来越没有意外,好学生肯定进好大学,差学生肯定进差的大学,高考把人才一网打尽。考上哪所大学,与以后的就业、考研乃至整个前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高校也很无奈,扩招没有把好学生扩进来,相反部分生源质量逐年下降,校与校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如此一来,兵临高考,让考生不拼命、家长不着急,可能吗?
高考,从一扇门变成了一道坎,这让徐立青和很多人觉得困惑。(薛蕾)
阅读(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