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江南学人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 >> 江南学人

首届“江南大学青年科研之星”风采展示(上)

发布日期:2016-12-01  来源:  

首届“江南大学青年科研之星”评选日前揭晓。为激发青年学者学术热情,加强科研后备力量培养,本届论坛首次开展“江南大学青年科研之星”推荐评优活动。为了能让更多的年轻学者脱颖而出,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本次评选对已经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重要荣誉的青年学者做了限制,在推荐渠道上做了扩充,评选综合考虑近两年科研业绩和学院及学科平衡,最终从49名申报者中择优评选出15名“江南大学青年科研之星”。

刘仁,1980年12:月生,2011:年3:月于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中国辐射固化专委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辐射固化通讯》编委。主要从事光固化材料和功能涂层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及成果转化工作。先后入选2015:年江苏省“双创博士”和2016:年“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近2:年科研成果主要包括: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9:篇发表于一区或二区期刊,其中4:篇TOP:期刊(含2:篇封面文章),累计影响因子44.1;授权中国发明专利和美国发明专利各1: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和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创新基金各 1:项,主持企业合作课题 3: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资助近400:万元;相关研究成果获2016: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奖1:项(1/8,已公示),2015:年度中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1/8),2015:年度无锡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6)。

许艳顺,1981年1月生,2010年12月江南大学水产品加工及储藏工程专业博士毕业。食品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食品加工技术、水产资源精深加工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苏北专项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7项,企业横向课题6项;在国 内外 学术 期 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责任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8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7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3项;主编或参编著作4部;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戴晓峰,1980年12月生,芬兰坦贝雷工业大学计算系统生物学博士、芬兰阿尔托大学计量经济学博士,先后在芬兰分子医药研究中心和赫尔辛基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现为生物工程学院国家工程实验室副教授。围绕乳腺癌精准医疗长期从事遗传学、生物信息学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研究,致力于将干湿实验相结合解决三阴性乳腺癌的靶向治疗问题。两年内在乳腺癌转化医学方面发表SCI论文12篇,其中包括第一作者文章10篇,通讯作者文章2篇,另有5篇SCI文章在投(包括一篇Nature:Reviews:Cancer)。交叉领域研究中,2014年发表在经济学领域最高影响因子杂志Omega上的文章至今已被引用12次,属该领域高频引用文章,其方法被芬兰能源和银行系统所采用,为政府创造年营业额20亿欧元的佳绩。回国后,成功申报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1项,以及与上市公司大北农横向合作1项;并获得无锡市社会事业领军人才称号。

康振,1982年3月生,山东大学微生物学博士,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University:of:Illinois:at:Urbana-Champaign交流访问学者,从事合成生物学、微生物代谢工程与酶工程研究。担任杂志Biotechnology:Letters,Frontiers:in:Synthetic:Biology,Frontiers:in:Process:and:Industrial:Biotechnology编委。近年在Metabolic:Engineering、ACSOSynthetic:Biology、Applie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Scientific:Rep-orts、Bioresource:Technology、Journal:of:Biotechnology、Biotechnology:Advances等生物技术领域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2篇,他引320多次;授权国际发明专利2项、国内发明专利14项;另申请国际发明专利3项、国家发明专利40多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5项,参与国家973项目一项。

王晓锋,1978年生,物联网工程学院副教授,计算机系副主任。2007年11月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空间安全。自2008年7月进入江南大学以来,围绕网络空间安全及其在国防领域的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国防领域横向委托项目1项;作为技术骨干(排名第2),主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专项(江苏973)1项、国防领域横向委托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

刘新金,1984年生,南京理工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学博士,现为纺织服装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数字化纺织技术以及新型纺纱技术的研究工作,尤其是环锭纺纱技术的相关研究,2012年通过绿色通道途径晋升副教授。主持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环锭纺纱中加捻三角几何形态对纱线成形影响的理论研究(编号11102072)”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5项,参与江苏省产学研项目4项;研究成果“特高支精梳纯棉单纺紧密纺纱线研发及产业化关键技术”获得2014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1、2012年分别指导学生完成的“花式段彩纱的开发与设计”、“9.7tex竹涤紧密包芯纱”分别获得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纱线设计大赛三等奖和 二等奖,并 获得 2011年江南大学校优秀科研工作者荣誉;以第一作者共发表英文论文35篇,其中SCI(E)论文29篇,EI论文6篇;授权发明专利38件、实用新型专利150余件、香港专利2件,申请美国专利2件、发明专利30余件、实用新型专利50余件,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14SR126399)1项;参与出版“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纺纱工程》1部,同时“《纺纱工程》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一等奖。

李杰,1986年4月生,2011-2015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德国哥廷根大学的博士奖学金资助,于2015年取得博士学位并荣获“summa:cum:laude:(哥廷根大学优博)”。现为药学院研究员。博士期间至今,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在Angew.OChem.OInt.OEd.,OACSOCatal.,OOrg.OLett.,OChem.OEur.OJ.,OOrg.OChem.OFront.,OTetrahedron,OTetrahedronOLett.,等国际顶级权威期刊上发表了十余篇高水平的文章,特别是在发展廉价过渡金属钴的均相催化体系及其在药物开发和药物化学中的实际应用方面,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肯定和高度评价。并多次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作学术讲座。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和江苏省自然基金青年基金两项。

阅读( (编辑:宣传部)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