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近年来网络媒体和自媒体的大量涌现导致人人都是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员,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理念正在渗透和影响着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高校应主动面对复杂多变的舆论形势和网络环境,积极探索高校思政工作的新途径与新对策,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切实加强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 医学既是科学、技术,又是人学、仁术。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哲学、历史、艺术、文学等优秀的人类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校园文化环境熏陶、社会实践体验等方式,来提高医学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人文修养和人文精神。医学生人文素质集中体现在对人的关爱,对人的尊重,对“仁心仁术”的继承和发扬,对无私奉献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如何将高校的思政教育与医学固有的人文素质教育融合起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并将这种教育理念传递给当代的医学生就成了医学教育新形势下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内在统一性
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教育中主要作用是塑造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为医学生的成才成长夯实德育的基础,为更为有效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时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是医学院开展德育工作的基石;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特有的职业教育的一部分,目的是培养医学生崇高的职业素养和勇于奉献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在思政教育的基础上为医学生量身打造的素质教育。两者充分结合、互相渗透,共同统一于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教育活动中,共同落实在医学院德育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医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此外,人文素质教育是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和着力抓手,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的熏陶可以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健全思政教育的功能。对于医学院的人才培养来说,思政教育如果只是就事论事、机械地灌输和说教,没有感染力,往往就会流于形式,对当代的医学生缺乏吸引力。强调两者的有机结合,就是要求人文素质教育赋予思政教育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突出人文素质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大体老师”相关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
每位医学院校的学生都有两位老师,一位是在讲台上传播知识的医学老师,一位是将遗体贡献给医学研究的老师。大体老师是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他们是无言良师,是一群特殊的老师,他们用自己的身躯教会医学生人体的结构——他们用身躯诠释生命的另一种意义。医学生进入大学开始的第一门医学基础核心课程就是解剖学,而“大体老师”往往也是他们进入医学院校的启蒙老师。
从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角度来讲,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就是要雕琢和塑造学生的灵魂,提高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围绕“大体老师”开展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一方面可以让医学生认识并感触到大体老师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刻体会奉献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让医学生学会尊重,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培养其重视生命、敬畏生命以及爱惜生命的精神。这些理念都与“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保持着高度的统一。因此,通过这些方式,把医学的精神和文化传承给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医学,真正起到了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三、“大体老师”相关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医学院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14年开始,医学院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解剖课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在新入学的医学生中全面开展“大体老师”感恩系列活动,培养其人文关怀精神。
1.以“大爱无言,感恩良师”为主题的课堂致礼仪式
在每届秋季开学新生上首次解剖课时,以班级为单位举行“大体老师”启用仪式,学院领导、解剖教师和临床同学一起出席致礼仪式,向捐献者默哀致敬。在仪式中,学生身穿白大衣站在“大体老师”前,在背景音乐中默默低头致以哀思,同时聆听“大体老师”生前事迹。在解剖课结束时,同样举行告别仪式,学生们一一鞠躬献花,并由学生代表发表感言,以此与“老师”话别。通过庄严的仪式,使学生在表达敬意中受到心灵的洗礼,在感动中深刻体会自己所肩负的医学使命。
2.以“致敬生命,感恩有你”为主题的校园致敬仪式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感恩节,医学生均会自发组织“大体老师”祭奠悼念仪式。仪式上,教师代表分享“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等心得,学生默哀1分钟,献花,祭拜,并宣读《医学生誓言》。仪式后,医学生纷纷写下《医学生的自白》《致“大体老师”的一封信》等感言,潜移默化中培养其奉献、感恩的情怀。
3.“点亮微光,用责任和奉献让生命延续”为主题举行课下实践活动。
邀请遗体捐献志愿者参加座谈会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遗嘱、病历及与疾患抗争的图文影音资料,还带领学生与遗体捐献者座谈、慰问捐献者家属、参加追思会。
4.以“生命毕业式”为主题的毕业致敬仪式
在完成五年医学学习生涯之际,学院每一位医学生均会参加“你的无私奉献,我的医路成长——致敬大体老师,毕业传递爱心”毕业季感恩活动。他们重走初学解剖之路,用脚步丈量这五年来的点点滴滴。在庄严的仪式中,聆听近期遗体和器官捐献者的感人故事,并献花、鞠躬,表达心中的崇敬与感恩。最后,毕业生纷纷在“愿生命接力传承”宣传卡上签名,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遗体和器官捐献宣传志愿者团队,传递大爱,弘扬生命之光。带着这样一份满满的爱心和感恩之心,他们走向医生岗位,救死扶伤,践行医者职责通过社会实践深化人文关怀。
经历了这样的思政教育,临床14级学生韦晨说:“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你让我们知道以后要为了谁。”
“体育课教师可以把挫折教育、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规则意识融入课程中。临床教学中,可以体现‘大医精诚、医者仁术’以及‘责任为先、无私奉献’的岗位精神。不同专业的老师都可以做出表率,引领学生。”医学院党委书记周建说。
而这样的全员、全课程育人,不仅为青年学子打牢了思想根基,也激发了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没有德育意识,教书工作做得再好也只是一个手艺人。我感觉自己从一名授课老师转变成了一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一位参与解剖学教学的老师说。
总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紧密结合,是医学生品德教育培养的关键途径。围绕“大体老师”的人文素质教育,通过“课堂致礼—校园致敬—毕业回馈”三位一体的医学生人文教育模式,让医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感受生命的意义,带着感恩之心,实践于医学生涯,从而也将思政教育从头至尾贯穿在其入学、求学和毕业的过程中,达到预期的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只有积极探索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注重思想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加强教师和学生自身修养,注重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夯实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精医术、懂人文、有道德、能创新”的大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