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惠源教授是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首任院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著名粮食工程专家。已过耄耋之年的姚惠源有着诸多的头衔与称谓: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奠基未来感动无锡教育年度人物、江苏最美资助人等。投身食品事业五十余年的他虽然有着诸多荣誉,但对姚惠源而言,最重要的身份却始终是一名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
传业于人、传德于人,是姚惠源始终坚持的信念与追求。即使在已经著作等身、功成名就的晚年,他仍不忘初心,以年迈之躯四处奔波为学生筹措善款、创立百万奖助学爱心基金,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何谓“惠泽学子、珏美江南”。
一生科研求创新
1936年,姚惠源出生在人杰地灵的江南水乡——浙江绍兴。也许是受到这块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水土滋养,姚惠源可谓是少年有成,1956年顺利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1958年他作为大二学生随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整体东迁无锡,在新成立的无锡轻工业学院粮食科学与工程系(现为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继续走完他5年的大学生涯。在这里,他不仅学到了粮食科学的基础知识、感受到了科研的魅力,更树立了自己的理想:毕生研究食品科学,为中国早日成为“食品强国”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
五十多年来,姚惠源从未停止过追寻梦想的脚步。他始终工作在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粮食和农产品产后加工的高等教学、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第一线。被誉为“点米成金”的“稻米及其副产品高效增值深加工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在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使用,使稻米资源得到了广泛利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粮食安全性和农业综合效益,对提高我国粮食深加工水平和粮食资源附加值意义重大。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在谈到该系列成果时就风趣地说:“我们使水稻增了产,你们使水稻增了值。”
细细数来,发表了300多万字的学术论文和著作的姚惠源可不仅仅是“著作等身”,仅仅把他获得的奖状摞起,恐怕就有一人之高。但对于自己获得的诸多荣誉,姚惠源很少主动提及,反而觉得自己还应做得更多。“工作这么多年,一直觉得时间不够用啊!我的梦想是能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尽可能多地搞出点成绩来,回报祖国!”姚惠源说。
致力教育为传道
对于姚惠源来说,“做出成就、回报祖国”并不是一句空话。几乎将自己毕生精力投入到我国食品行业中的他,一直抱有一个“食品强国梦”。“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和粮食生产大国,但是中国的食品和粮食工业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的,我一直希望中国能成为“世界食品强国,为世界各国所仰视!”。于是,为了让这个梦想早日实现,姚惠源在做好学术研究的同时,更把传道授业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坚持做学生的引路人。自1961年任教至2008年退休,执教47年中,他在三尺讲台上兢兢业业47年,他给90多个班级近3000名的本科生授过课,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把自己最新研究的专业理论和科研成果在课堂与学生分享,并就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学生同商共勉,激发学生的学习责任性和自觉性,许多同学都说听姚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姚老师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本科生,其中有2名担任江南大学副校长,仅77届和78庙两届本科生中就有10多名赴美国深造,目前成为美国多所大学和知名公司的技术中坚。鉴于姚老师优秀的教育业迹,1989年被教育部、人事部、中国教育工会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上世纪90年代初,江南大学获我国首批粮食、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博士点,姚惠源教授是该博士点的首批博士生导师,深感培养国内粮食首个博士点博士的责任重大,所以他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怎样给博士生选择赶超本专业国际前沿的研究课题一直是他的思考点。为此还留下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记得一次他去云南西双版纳出差,在一家饭店喝到一碗糯米香茶,出于职业敏感,这茶的香味确似泰国茉莉花香米的香气,当他了解到这是由一种当地叫糯米香茶植物的叶子干制而成,他就到当地市场上购买了这种香叶带回学校,回校后有研究生到他办公室也立刻闻到了这种熟悉的泰国茉莉花香米的香味,都认为开发这种天然香料可替代美国和日本化学合成的大米香料。经论证这是中国特有的植物资源,在姚老师指导下,研究生们从西双版纳收集原料到委托国外亲友购买大米香料对照样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几年研究,中国独有的天然大米香料最终研发成功,1995年该自主创新的产品随科技部组织的参展团赴美国发明家年会,该香料以其原料广泛、成分天然、香气醇正折服了评委,最终斩获美国发明家国际金奖。姚教授培养了30名博士生和博士后及26名硕士,现就职于江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科院等20余所知名高校和研究院所、外企研发中心、国企及海关、质量监督局等部门,如今这些奋战在食品工业“战线”的“姚门子弟”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地工作着,传承着“食品强国梦”而努力奋斗。
这些学生们的成长离不开姚惠源“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同,姚惠源根据学生的不同特性“量体裁衣”,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们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对知识进行选择加工及创新的能力。而对于学生而言,姚老师不仅是科研中的“领路人”,更是人生路上的“掌舵者”。曾有两位博士学生因为私人原因而面临被退学的困境。姚惠源在了解这件事以后,认为事情还是有可以商量的余地,于是向院里申请让这两名学生休学一年,处理好个人事务后,继续完成学业。现如今,当初的两位同学都已经在各自的岗位上成为中流砥柱,其中一位成为河南工业大学唯一被河南省政府特聘的教授。鉴于姚惠源教授在培养研究生教育中呕心沥血,成绩卓著,2001年被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学位委员会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
爱心传承育新人
对于学生们来说,不仅姚老师的科研成果和学术道德令人敬仰,老师与师母之间的伉俪情深更让人羡慕。姚惠源在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前身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求学时,与同窗胡珏琴相识相爱,携手相伴数十年,谱写了一段动人佳话。
但2014年2月,胡珏琴不幸去世,这对模范伉俪天人两隔,令人扼腕叹息。在胡珏琴老人的告别式上,当所有人都替姚惠源担心,希望他早点从悲伤中恢复时,姚老师却宣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拿出夫妻两人毕生共同积蓄中的50万,再募集50万,建立百万奖助学爱心基金,资助食品学子!“这是我和珏琴十几年来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她生前就一心想着为那些和她有一样经历的学生们做点什么。”姚惠源说。这一席话让在场的众人难忍泪水,纷纷被老人的爱心与大义深深感动。
“能为后代、为社会、为国家留下点什么才是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如果能因为我们的行为让一代一代的食品人把这份关怀和爱传递下去,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我和夫人的人生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姚惠源说,百万奖助学爱心基金的缘起与夫人胡珏琴的个人经历有着莫大的渊源。胡珏琴11岁时父亲早逝,留下无力工作的母亲和四个兄弟姐妹,一家人的生活难以为继。幸运的是,胡珏琴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奖学金完成了学业,并站上了讲台,被同志们誉为好老师、好党员、好领导,她用余生回报国家的培育之恩。姚惠源、胡珏琴夫妻两人都认为,自己有责任来做一些事,促进教育公平,争取让有志向成才的贫困学生都能得到资助,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
一条由姚惠源老师亲手编写的500多字的倡议短信,一经发出立即在食品业界引发“震动”。从2014年3月初至5月初,短短二个月的时间,50万、165万、195万、215万;17所高校、16所研究院所、16家企业的慈善爱心人士积极响应和善助。“能得到这么多业界同仁们的支持,所以定名百万基金,现在算下来善款居然筹到了两百万。”基金的设立在业界一呼百应,姚惠源否认了个人魅力的作用,“我始终坚信献爱心做善事是社会绝大部分人的主流价值观。此次各界的大力支持只是我和夫人的一些想法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认可。几十年来荣誉也好光辉也罢都是过眼云烟,能为后代、为社会、为国家留下点什么才是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截至目前,该基金已募集到316万元。在江南大学“姚惠源胡珏琴百万奖助学爱心基金”也不断发挥着引导和带动作用,先后又有伦世仪先生发起的教育基金成立,江南学子得到了更多教育前辈的护佑。
“这样的爱心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播下爱的种子,将来他们有能力回馈社会之时,定会传承爱心;这样的教育理念,必然会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一大动力。”姚惠源希望被资助的食品学子能牢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珍惜学校和社会的资助和关怀,充分利用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发展平台更好地发展自身。学成之时不忘滴水之恩,回报母校、社会和国家的关怀,把爱心接力一路传承下去。生命不息,奉献不止;退而不休,大爱无疆。他一生科研,硕果累累;一生教育,桃李天下;一生奉献,薪火相传。他就是姚惠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