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江南讲堂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视点 >> 江南讲堂

中国画意象的思考:心与象合(节选)

发布日期:2015-01-01  来源:宣传部 整理:刘文娟  
演讲人简介:田黎明,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美协副主席。擅长中国画山水、人物,作品清新明快,有韵有趣,味鲜趣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作品追寻中国文化平淡天真的美学理念,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创作法则,在中国水墨画中运用了光的表现方式,并以天人合一的人文感知来体验自然、社会、人的精神境界。
学中国画一定要热爱传统文化,这是最核心的问题。这种热爱必须是自觉的,是需要随着时间与年龄的进程不断向前迈进的。在学习和体悟中,带给你身心的快乐。
在意象文化中,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诚怀和关照。“诚怀、关照”是南朝宋画家宗炳提出来的美学命题,大意是让我们拥有清澈透明的审美胸怀,只有这样,才能在山水中获得审美的倾向。中国画特别注重由技进道,在落笔时,在生活中,在接触自然景物时,它给你的感发和触动都是道的体悟。山水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中国文人的情怀的象征,能从中获得内心的快乐。这种快乐就提出了一个“如何发现美”的课题。
从品格和自省中感悟美
中国画的意象美学审美理念注重的是人格,它强调的是“以德观物,立象见义”的表达方式。我把这种表达方式用禅宗的“一切属于映月”形容,把中国崇高的人文理念比作是月,把个体对这种文化的向往与体悟比作是水。月与水之间会产生映的联系。一月映一切水,一切水映一月。每个人的心性就如同一泓清泉,若每个人的心性都往这文化去靠,在这个过程中,在这个空间和距离中,它就是中国文化的审美境界。从这方面来说,我们每个人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把月很清晰的映在自己的这方清泉中。
中国画讲的是如何去品悟,立像以敬意,不描绘实物,只通过事物之间产生的像,将生活的常态与中国文化的意象融合在一起,达到还原事物的效果。形式上的与情感上的东西如何合一需要在中国文化层面去体悟去把握才有意义。
中华文化是一种自省的文化,一种向善的文化,强调人的自我的完善,即一种反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触物而一”,“目击道寸”,见到一种事物不能对立,是融合的一种思路,即如何在自省中反造自我。中国古代文化还强调一种慎同,类似于能体纯素,即保持婴儿般的纯真状态,通过自省,自觉来把握。这与中国画一脉相承。借意从中国画的角度来看有两种,借意向外和借意向内。借意向外如北宋山水,达到了一种极高的意境。向内则是元代以后文人画的兴起。
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要注重把文化的意向品格融入文化作品中。在平常事物中发现对文化感知的品格就需要个人修养与认知。若能从平常事物中找出光辉,一定能大大提高画作的档次。中国画讲究的就是人、画、学一体研究。
从传统文化中感知美
中国画以哲学为基础。儒家文化讲“入世”,道家文化讲“出世”,佛家文化讲“智慧”。
儒家文化在中国画中体现了“厚”字文化,这是审美的积淀。审美的感知会一天天积累下来,这种积累会达到有感而发,点石成金。创造者需要的感知来源于对日常生活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内心的积淀。
道家文化讲“出世”,它是以个体的修行达到万物与我齐一的境界,把自己回归于自然。从中国文化的角度,从中国笔墨,一个“淡”字可以概括道家文化。淡不代表空、无,它是一种从容。
佛家禅本意是修定力、观内外。强调“当下”,可以理解为“智慧”。它是一种创造性,一种发散性。“智慧”和“当下”合起来就和佛家的“顿悟”类似。当下要放下,从容面对,这是智慧的过程。
道家是天地人的统一,儒家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世家是个人过去与未来的自己的统一。形与相合是一个个体的所思所想的概念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与世家的自我完善自我进步有所相连。
阅读( (编辑:古林焱)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