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江南学子赴内蒙古包头开展社会实践助力农牧地区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3-07-19  来源:机械工程学院、君远学院   文:丁宝怡、吴凡 图:朱祥瑞 审核:刘升恒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的战略部署,机械工程学院梦伴志愿团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9日至13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围绕乡村振兴扎实开展一系列“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对如何开展好主题教育也要求“要大兴务实之风,抓好调查研究”。此次实践活动旨在深入了解内蒙古包头市乡村振兴实际情况,探索适合农牧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

与基层一线深入交流,探析乡村振兴“因地制宜”

“乡村振兴主要围绕产业发展,有了产业,保证农民的衣食住行,才能继续发展农民的精神生活。”实践团与农牧局青年先锋官黄昌鑫、王蒙惠,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梁雅妮等进行交谈。在交流中,实践团了解包头市产业整体发展情况,也深刻理解“因地制宜”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讲到,内蒙古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都让乡村振兴要突破的难题更多,但是他们要做的就是集中力量“破局”,找到突破点。实践团也和相关负责人了解到乡村振兴共性难题,即人才的缺乏,他们积极利用“小鹿回家”等项目吸引青年来到包头助力发展。在交流中,当了解到江南大学食品、包装等优势专业时,对方希望与江南大学建立专业合作,着重长期科研课题或其他方面的共建,从而解决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存在的技术难题。

走进企业实地看发展,感受产业科技“双轮驱动”

实践团参观了当地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沟门镇大雁摊田园综合体将全景区种植业与旅游业进行了有机结合,打造适合包头人的旅游胜地;明沙淖乡贺成泉村打造了特色农田,通过鸭稻共生等方式进行生态治理,同时提升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天牧人养殖公司及建华禽业养殖公司代表着个人经济体、企业践行“科学养殖”体系,推动农商“一体化”产业链建设;敕勒川区域农业绿色发展创新中心在当地现代化农业中起到了示范作用,将现代化农业推广到周边地区,推动当地农业方面的发展与进步。政府和企业协力创新产业进而发展当地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不断创新发展的“驱动力”。

深入乡土一线细调研,关注农民实际“心中所获”

“现在生活方便多了,村里人时兴在网上订菜买菜”,实践团在明沙淖乡贺成泉村支书的带领下深入农户家中了解生活情况,当地农户如是道。贺成泉村大力发展黄河渔村,通过与企业商业合作的形式为村内提供就业岗位,而站在田埂上,村支书也向我们讲述了当前发展问题与困难,农村发展最矛盾的一点便是发展需要青年力量,而青年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够来到乡村。子女教育问题、残疾人生活问题等等诸如此类也需要着力解决。

之后实践团前往沟门镇建设的文化大院,适逢大院非遗“二人台”表演,“老人们的文化生活比年轻人健康丰富”,实践团队员说。大家深切体会到沟门镇用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赋魂铸能,践行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此外实践团也在美岱桥村对田间地头的农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乡风建设满意度调查,重点了解农民生活上的问题与难题,积极同村干部建言献策,培养时代青年应尽的责任感与积极性。

看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青年学子勇挑“时代责任”

“聚焦政治建设,推进党建工作落实见效”是土右旗苏波盖乡在解决当地农民脱贫问题上的重要方针。实践团先后前往土右旗苏波盖乡党群服务中心和土默特右旗党群服务中心,深入了解基层党委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所做的努力与探索。

为积极向扎根农村做科研的青年学子学习,实践团前往内蒙古农业大学甘露子科技小院进行参观,在内蒙古农业大学黄欢博士和她团队的带领下,实践团亲身下到了农田感受到当地农业环境,参观了种子的栽培情况及农产品加工制作的实验室。黄欢讲到,当初要在这边建立科技小院的初衷,就是能够在一线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科技小院是集农业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逐步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和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探索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交流中,黄欢也谈到就科技小院目前的困境。双方一致认为,在实际生产中机器与自动化的结合,引入自动化机械能够更加效率。接下来双方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联合攻关和交流合作,积极提高农作物的附加价值和生产效率,服务乡村振兴。

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新征程注入精神动力,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好走稳走远。在行程最后一天,实践团前往了包头古城红色纪念馆和包头召革命基地。从历史中寻找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精神财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征程上的“赶考路”。

实践团合影

实践团与包头市青年先锋官交流

了解养殖公司生产情况

深入家中与农户面对面交流

为农民口述调研报告

阅读( (编辑:潘智琦)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