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5月18日】“南京的博物馆还是很有看头的,六朝古都,还有后面的明代、清代,东西还是很多的。”
“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今天,一年一度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如约而至,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致力于打造独具特色、充满活力、令人向往的“博物馆之城”的南京,牢记殷殷嘱托,以创新为笔,书写古今对话的新篇章,深挖博物馆的无限可能,描摹博物馆的精彩未来。
“一米高度”视角,让更多孩子“在博物馆长大”
“妈妈,我喜欢这里,什么都能看得很清楚。”5月17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里,一年级学生胡悦牵着妈妈的手,兴奋地逛个不停。在这里,展柜都被降低了高度,孩子们不用费力仰头或踮脚,就能轻松看清展柜中的物品。
“儿子经常问我小时候的南京是什么样子的,上学的时候都玩哪些游戏,趁着双休日,我就把他带来这里了。”家住鼓楼区的王智告诉记者,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是一个特别适合遛娃的地方,走进“金陵繁会 城南遗风——老南京民俗展区”,老城南市井生活、婚嫁育儿习俗和南京地区传统节俗场景扑面而来。
除了展陈设计,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还贴心地将志愿者之家打造成儿童小书房,借助多媒体互动设备增进与儿童观众的互动,展示南京地区优秀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改变,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让更多青少年能爱上博物馆,走近历史、触摸文化。
“我们想从‘一米高度’这样一个视角,为孩子们多做一些服务。比如展厅的光线明暗、文字的通俗易懂、社会教育活动采取分众化教育……要尽量让孩子们觉得博物馆可看、可玩,让他们更有兴趣。”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提出将“儿童友好型博物馆”列入“儿童友好城市”发展规划的建议。建议很快得到反馈,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支持指导儿童友好型博物馆的标准制定。
与青瓷莲花尊交谈,邀请嵇康“穿越”到现代课堂……5月15日晚,“在博物馆里遇见‘宁’”——南京市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来自拉萨路小学的同学们,用一场《我在博物馆长大》的表演,讲述了他们在博物馆的一场奇遇。
在南京,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博物馆长大”。
“瞻望玉堂 木结构古建筑斗拱研学”“红色记忆·文物新生 红色足迹探寻之旅”“小六学院 春风化雨品茶香”……每个周末,南京的博物馆各项研学社教活动琳琅满目。“双休日带娃到哪里,打开手机翻翻各家博物馆的活动就解决了。”家住秦淮区的王艳说。
即将到来的暑期,南京市博物总馆还为孩子们开设了“金陵文脉·对话未来”文博研学夏令营,打造“历史解码—文化转化—创新实践”的全流程研学体系。
为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南京开展全市博物馆教育资源项目库建设工作,整合公布全市博物馆教育资源,积极为社会开展实践教育、研学活动及课程开发提供便利。近日,南京发布《南京博物馆教育资源项目库》100个项目,将充分释放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打破时空边界,增加博物馆的“容量”与“能量”
5月18日晚,一年一度的“南博奇妙夜”即将登场。活动的消息一发布,预约者众多。6199个夜间参观名额,让很多白天没有时间逛博物馆的人,可以有机会走进南京博物院。
“除了早就想看的展览,攻略上说到时候还能看到由AI技术复原的古代诗人唐伯虎、苏轼,我非常期待。”预约成功的上海游客张易说。
南京的博物馆是大热门,如何更好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南京给出的答案是:打破时空边界,增加博物馆的“容量”与“能量”。
“南京的博物馆太多、太好逛了。强推德基艺术博物馆,可以逛到半夜!”有网友在社交平台贴出自己的逛馆攻略。德基艺术博物馆从上午10:30开放至第二天凌晨,作为全国极其少见的365天常态化夜间开放的博物馆,观众可以享受独特的夜间文化体验,已成为南京文旅消费新名片。
在南京,有的博物馆提早开门、延时闭馆,有的博物馆推出夜游服务,有的博物馆则打破“周一闭馆”的国际惯例,为更多市民游客打开“参观之门”。
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博物馆150多座,其中备案博物馆82座。未来,我市将持续推动博物馆备案,力争未来3年备案、认证博物馆数量达100家;持续推动“类博物馆”培育,年内通过市区联动、分类梳理,培育“类博物馆”数量达100家,让更多博物馆展示特色、服务观众。
如果错过了博物馆里的热门展览,也不用担心。在六朝博物馆AR线上云展览,依然可以沉浸式走进一年多前已经闭展的“永恒的绚美 希腊时代彩陶及普利亚艺术文化特展” ;打开手机,扫码进入南京市博物馆的虚拟展厅,“从秦淮河到扬子江——古代南京段长江文物特展”“玉堂佳器——馆藏精品展”“源·流——99件文物里的南京”特展……一场场已经闭幕的精彩大展跃然眼前。
在科技的加持下,南京的博物馆正在打破物理边界,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元、便捷的文化体验。
“为了一座馆奔赴一座城”,博物馆激活消费新引擎
“给我一支‘烫头鸭’雪糕。”“我也来一支。”5月17日,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瞻园)文创店门口,买雪糕的游客络绎不绝。
5月17日,南京市气象台宣布,5月12日南京已正式入夏。随着气温升高,博物馆里的文创雪糕销量节节攀升。“夏天来了,‘烫头鸭’雪糕卖爆了……”瞻园文创店的工作人员笑着告诉记者,这个雪糕的造型灵感来自瞻园“四大神兽”中的凤头鸭,游客来瞻园,都喜欢找到“神兽”打个卡。
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游客尤其是年轻人热衷于打卡博物馆。在许多博物馆,文创区已成为“博物馆最后一个展厅”,一场文化与商业的深度融合正在上演。
目前,南京博物院火爆全网的“小粉炉”冰箱贴,销量已超过70万件。去年,南博共推出400多款文创产品,涵盖陈设雅玩、文具、书籍、服饰、生活用品、DIY亲子产品、文创餐饮等多个类别。
在六朝博物馆上个月推出的全新文创展售空间——时间地图·六朝文品致物馆,围绕六朝服饰、六朝瓦当、六朝人杰、诗画六朝、博物六朝,共有400多件六朝文创产品亮相,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
一系列文创产品,既契合了当下人们的喜好与审美,拉近了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又融入了历史文化元素,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
在南京,博物馆点燃的消费星火,早已突破文创产品的单一维度,演变为撬动城市文旅消费的强力杠杆。
许多人“为了一座馆奔赴一座城”。“南京的博物馆是连接历史与现代、文化和旅游的桥梁,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赵翌说。
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博物馆接待客流量达4300万人次,各项数据全省第一、全国领先。外地游客到南京,博物馆已经成为必打卡之地,博物馆周边的小吃、民宿、市集等商家收入也有了显著提高,生动演绎着千年文脉的商业转化之路。
本文来源:南京日报
原文链接:http://njrb.njdaily.cn/njrb/html/2025-05/18/content_51_2086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