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晚报7月13日】近日,在无锡宏源技师学院的操场上,多旋翼无人机正划过蓝天,嗡嗡的飞行声回荡在空中。学员们专心操控遥控器,调整飞行轨迹,而另一侧的学员则在等待轮到他们的飞行测试。
随着“低空经济”连续两年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无锡的飞手培训市场迅速升温。在这股飞手培训热潮的背后,学员们面临的就业问题、空域审批难题和应用场景的不足,依然是这个新兴行业亟待解决的挑战。
飞手培训市场发展迅猛
近年来,随着“低空经济”的崛起,飞手培训逐渐成为热门领域。无锡的飞手培训市场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培训机构数量从去年的四五家迅速增加到今年的二十多家,学员需求显著上升。
“去年我们开班时学员人数为100人左右,今年的报名人数预计增长50%以上。”无锡宏源技师学院的无人机教师武迪表示。除了报名人数的增加,飞手考试的报名人数也在显著增加。去年为300人左右,今年预计突破1000人,飞手培训的需求呈现大幅攀升。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朱昱佳利用暑假时间参加无人机培训,“我学的是机电专业,来学习一下无人机,看看以后无人机技术能不能和我的专业对接,增加就业竞争力。”
培训对象也变得更加多元化,除了学生外,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加入飞手培训行列。许多学员希望通过无人机技术进入高薪职业岗位。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最新报告,无人机工程师和无人机组装测试职位的招聘数量,在2025年2月同比增速分别为39.9%和64.5%。与此同时,求职人数的增速更为显著,分别同比增长287.3%和271.9%。这一趋势显示了飞手行业需求的迅速上升与激烈的竞争。
飞手就业的现实困境
尽管飞手培训需求不断上升,学员们在“考证”后却面临就业困境。业内人士普遍反映,空域审批的复杂性和应用场景的匮乏是飞手面临的主要挑战。
“70%以上的空域需要提前申请,审批程序复杂,因此飞手即使拿到证书,依然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开展作业。”武迪坦言,这使得许多飞手面临“飞得起来却飞不远”的尴尬境地。
“这就像驾校考到驾驶证,虽然学员拿到证书,但培训与实际作业能力之间仍存在明显的断层。”金匮之翼负责人葛楠也表示,目前,能够为学员提供实际就业场景训练的机构仍然较少。不少小型培训机构投入二三十万元购置设备,聘请几名教员,有块空地就能开班招生,甚至未申请固定空域。这使得这些机构的培训质量受到质疑,尤其是通过“挂靠”或“加盟”方式获取资质的机构,更加无法保证培训的标准和深度。
此外,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匮乏,也是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高空清洗、城市物流、消防应急等应用场景常被提及,但实际上这些领域技术难度较大,市场需求也较为有限。”葛楠解释道。目前,无锡的无人机主要用于农业植保、测绘和巡检等领域,而这些应用场景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方式。
对于飞手的就业,企业对飞手的需求存在信息差,特别是本地无人机企业较少,岗位供给未能完全匹配培训需求。“我们更多的是推荐学员去南京、苏州等地。”武迪补充道,尽管部分学员通过推荐进入上海拓攻机器人等企业,但这些岗位的数量依然有限。
产业布局的加速推进
尽管面临空域和应用场景的现实困境,无锡正加速产业布局,推动无人机相关教育与应用的深度融合,努力解决飞手就业难题。
无人机培训学员罗轶认为,这个行业发展的过程是长期的:“无人机行业的前景广阔,拿到证书只是第一步,随着行业的不断规范和发展,未来的工作机会也会增多。关键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和实战能力,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
今年,江南大学增设了“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该专业将融入复合材料、力学与高分子材料等学科,着力解决飞行器设计与制造中的技术难题,培养更多适应低空经济的专业技术人才。与此同时,无锡学院与梁溪区合作,联合打造“低空产业学院”,整合企业和高校相关资源,培养更多专业的飞控和无人机操作人才。
此外,随着海东市场的布局,无锡在低空经济应用领域的布局也进入了新阶段。无锡金匮之翼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与青海化隆县职业技术学校合作,成功推动了“低空经济”培训项目。青海地区的高原地理优势为无人机应用提供了独特的机会,涉及生态保护、农牧生产等领域,有力地推动了低空经济的落地和发展。
随着政策支持的逐步完善和产业应用场景的拓展,无锡低空经济未来将迎来更多机遇,飞手培训市场的不断成熟和行业发展的全面推进,也将为市场注入更多活力。
本文来源:江南晚报http://szb.wxrb.com/jnwb/pc/layout/202507/13/node_A01.html
原文链接:http://szb.wxrb.com/jnwb/pc/content/202507/13/content_267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