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7月20日】“不去互联网公司赚钱”“为中国芯作贡献”……不少网友为甘霖点赞。
31岁的甘霖拥有多重身份,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生、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的主任助理。读博期间,他加入“神威·太湖之光”研发团队,团队研究成果获世界超级计算机最高奖“戈登·贝尔”奖。
在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甘霖所在团队的平均年龄约26岁,这支年轻团队数次让“国产超算”扬威世界,展现出新一代科研者的志气与活力。
超级计算机,被称为“国之重器”,是世界各国竞相角逐的科技制高点,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国家超算无锡中心主任杨文广介绍,超算中心的“神威·太湖之光”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亿亿次,排名国内第一,实现了包括处理器在内的所有核心部件国产化,应用领域涉及气候气象、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和先进制造等,目前已完成数百项应用课题、约800万项工作任务的测试。
“年轻人是科研攻关、维护运营和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许多重大应用都是他们刻苦钻研出来的。”杨文广说。
记者在超算中心调研发现,“存在感”“获得感”“参与感”是吸引青年人来到超算中心的重要原因。
记者在超算中心看到,和一般实验室不同,这里办公环境格局开放,色调富有活力。“我们团队定期组织游泳、踢球、聚餐等活动,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即使熬夜加班也不觉得累。”甘霖说,这里的管理模式扁平化,跟学校的氛围差不多,领导跟员工是师生,更像朋友,工作不压抑,年轻人更有“存在感”。
在超算中心实习的江南大学研究生陈鸿博说,为“国产超算”打拼不仅是一种情怀,而且超算中心推行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多劳多得,现有的福利待遇让科研人员更有“获得感”。
真正让青年人留下来、留得住,“参与感”至关重要。在超算中心,即使是实习的在校大学生,也可参与到“神威·太湖之光”的具体项目。“尊重并帮助青年人才,让他们在关键岗位发挥作用,能够极大提升他们的科研兴趣和潜力。”甘霖说。
“导师带学生、师兄带师弟、师弟带实习研究生、实习研究生带实习本科生”的模式,让参与人员从各个领域寻找研究课题,有利于年轻人写论文、做毕业设计以及继续深造等。
为了进一步激发青年人的科研潜力,多位业内人士建议,加强政策正面引导,从高校教学、科研单位人才培养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多措并举释放青年人才的科研潜力。
“高校是科研人才诞生的摇篮,应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教授蒋敏表示,比如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领域的社会需求度高,高校应推进相关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建立适应社会和产业需求的教学体系。
此外,高校与科研机构应加强联系,针对交叉性专业探索共同培养模式。“我毕业于石油勘探专业,也自学过计算机技能,超算中心正是看重我的石油方向,可以将超算与石油等领域相结合。”研发人员武泗海说,很多科研机构需要复合型人才,但高校学生很难了解具体需求,应打通其中的信息壁垒,探索共同培养模式,输出更多复合型科研人才。
不少科研人员反映,每年专利发明的硬性指标多、项目申请手续繁琐、各类报表多、经费管理过于严格等问题,不利于科研人员静下心来做研究。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新民说,科研具有灵感瞬间性、结果不确定的特点,应营造鼓励青年人才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简除烦苛,使科研人员潜心向学、创新突破。
本文来源于:《瞭望》
原文链接:http://page.palmtrends.com/show.php?id=NPdwptptPzM74&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