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校园8月31日】报告题目:江南大学三下乡调研:关于急救知识普及程度及培训需求的调查报告
报告主题:应急救护
报告作者:杜天宝,王瑜彤,林城伊,赵浩然,孙彦豪
指导老师:鲁钦正
所在单位:江南大学
所属团队:江南大学博爱青春志愿服务团队
摘要: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作为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教育项目的重点内容和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必要行动。它的普及程度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各年龄阶段群体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率较低,急需改善和提升。报告通过解了分析心肺复苏、海姆利克等急救知识在儿童、青少年、青年以及老年人各个年龄段人群的普及程度、了解途径以及需求。总结归纳当前应急救护普及工作的痛点难点,提出以志愿服务助力应急救护知识普及,优化应急救护网络宣传,提高全民自救互救意识与能力,为推进社会应急救护普及提供路径参考。
关键词:急救知识;普及程度;医学科普;急救培训
一、调研背景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护推进年。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提高生存质量的关注,一个呼唤“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多一份保险——让救护知识走进千家万户”的声音正从医务界响彻全社会。目前我国青少年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率较低,亟需改善和提升。日常生活中很多致命性疾病的成功救治需要“争分夺秒”,在我国,专业急救人员从接到呼救电话至到达现场的平均时间约在10到15分钟,因此对普通公众进行急救知识宣传和急救技能培训极为重要。
二、调研目的
团队践行红十字精神,围绕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以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为基础,调研急救知识在各年龄段群众中的普及程度以及群众对应急救护的培训需求,在部分群众中进行急救知识与技能的采访与宣讲,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急救知识与技能在不同年龄段群众中普及程度以及培训需求,纠正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的积聚的错误的急救知识,确保施救者操作规范。同时为团队进行急救知识与技能宣讲明确讲述方向与重点要点。从而对群众院前急救技能的掌握与提升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普及程度提出实质性建议,助力急救知识传播,守护生命健康。
三、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消除偶然因素,反映群众真实情况。本调查问卷从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入手,通过对自身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自评、不同类型应急救护案例呈现、选择正确合适具体急救知识与技能以及对应急救护培训相关需求等调查研究,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掌握急救程序可以让人们作出明智的决定,包括在紧急情况下采取何种措施。这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保护自己,还可以通过了解急救措施和程序来守护他人的生命健康。
1.文献法:首先,根据实践活动需要,实践队员在开始前利用空余时间阅读了以“应急救护”、“急救培训”、“急救知识普及”等为关键词的文献,并在阅读后进行讨论,了解急救知识培训的开展、掌握目前急救普及的现状,确定下一步调研目标。
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中的调查对象为所有不同年龄段群众。大纲是结合早期阅读相关文献编定的急救普及,本研究中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主要是为了达到以下目的:其一,了解急救培训活动开展情况;其二,了解目前人们对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其三,了解目前群众对急救知识的需求情况;其四,了解群众想要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哪些类型的急救知识。
3.访谈法:实践队员在开展活动期间通过面对面访谈深入了解群众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我们这次急救知识培训的看法。
4.操作示范和现场演示:利用急救模拟人和道具,进行现场急救技能培训
5.综合分析法:调查数据从网络导出生成Excel文档,数据导出后经清理核查、一致性检验后,剔除未应答和不合格的数据后进行逻辑检查。确认无误后,对调查资料进行整合分析,完成调研报告。
该问卷采取随机选取的方式对不同年龄段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参与人数303名,主要针对各个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
四、结果
(一)急救知识普及程度
1.群众是否接受过专业的急救技能培训
在回收的303份有效问卷中,接受过专业的急救技能培训的人数为126名,占总数41.6%,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青少年及青年接受过专业的急救技能培训的比例仅占34.3%,儿童接受专业的急救技能培训比例最高,为55.6%。
图 1 群众是否接受过专业的急救技能培训
近年来,我国急救培训工作进展较快,但与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掌握救护技能的人员比例仍然较低。《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1年披露数据显示,我国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普及率仅1%左右,仍处于较低水平。《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鼓励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到2030年将取得急救培训证书的人员比例提高到3%及以上。为稳步实现这一目标,专家呼吁进一步加快普及群众应急救护培训[1]。普及率较低背后是应急技能培训人才匮乏,面对急救培训率低的情况,消防、公安特别是医护人员是应急救护培训的主体力量。然而,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医院人力资源不足,没有余力对公众进行大规模技能培训。此时作为有医学专业背景的学生便成为应急培训教等政府部门、社会公益组织的有力帮手,能有效提高应急培训普及率。
2.群众接受急救知识的途径
调查显示,调查问卷中占比例最高的为通过网络媒体了解的人数比例为69.3%;通过家人朋友了解急救知识与技能比例为29.6%;通过纸质媒体了解急救知识为43.2%;通过学校、社区宣讲获得急救知识的比例为57.4%;通过医疗机构以及医务工作者了解急救知识的比例为59.7%;其他方式的比例为13.2%。
此外,通过访谈了解到我国群众急救知识的主要获得来源于网络媒体,但这种途径缺乏培训,急救知识脱离实践,技能训练成为被忽视的薄弱环节。由此可见,我国群众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主要依赖于被动接受,主动获取急救知识的比例较低,为了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多急救知识及常识,应加强学校和家庭方面教育的力度,让群众可以在家人朋友处接受系统规范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
3.群众对急救知识的了解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24.9%的人对急救知识有了解,68.9%的人不太了解急救知识,6.2%的人对急救知识不了解。
图 2 群众对急救知识的了解情况
4.群众对急救知识普及宣传活动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88.6%的人认为急救知识普及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有83.3%的人认为有必要为儿童以及中老年人普及急救知识。
急救知识教育从孩子抓起[2],是一件利于整体社会的大好事,理应认真落实到位。为此我们需要相关部门和机构可以加强儿童急救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应急处理能力,从而更好地保护孩子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而中老年人学习急救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急救知识可以提高中老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心理素质,让他们在紧急情况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可以提高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应该鼓励中老年人学习急救知识,让他们在晚年也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
(二)群众对常见急救知识掌握情况
1.群众对基本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
我们为了更详细地了解大众对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多种情况提出了相关操作问题,如:心肺复苏相关操作细或遭遇到宠物咬伤以及热烫伤等危险后应该怎样进行应急处理等。其中,问卷结果显示关于中暑的急救知识方法中有69.7%回答正确;对胸外按压具体部位的回答中有52.0%的人回答正确;对气道阻塞的急救有35.0%的正确率;对烧伤处理的回答中有67.0%的人回答正确;对昏厥者如何判断有无意识的方式中有8.82%的人回答正确;对判断心脏呼吸骤停的最有效方法中有58.8%的人回答正确;对食物中毒应该如何处理方法中有58.8%的人回答正确;对手腕出血处理方法的回答中有91.7%的人回答正确;对于发现有人溺水的紧急处理方式有75%的人回答正确。
2.群众的应急处理能力
在问卷的设计中受众对自己的急救能力做出评价:1为完全不知道,5为完全知道,2、3、4水平为在1-5之间逐渐增加。
现代医学证明,猝死病人抢救的最佳时间是4分钟,严重创伤伤员抢救黄金时间是30分钟以内[3]。现代急救已从医院延伸至病人家中或事故现场,这需要更多的人掌握急救知识与技能,以便在专业救助人员到达前,实施及时有效的现场救助。我国卫生部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心搏骤停急救成功率不到60%,而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甚至高达74%[4]。
通过表4我们可以看到,完全不知道急救的人高达38.89%,而完全知道急救知识与技能的人仅占11.11%。因此提高我国民众的急救知识掌握程度十分迫切且必要。
3.群众对心肺复苏、创伤止血包扎等技能的掌握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能够掌握并应用的人数比例有16.8%(没有实际考核其技能),了解但不完全掌握的比例达46.3%,完全不会的达37.1%。
图 3 群众对心肺复苏、创伤止血包扎等技能的掌握情况
我国是人口大国,然而急救普及率却很低。所以,我国由于突发意外且得不到及时救助而致死的案例很多,意外成为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一大威胁。因此全面普及急救知识显得急切且必要。
(三)对急救知识宣传提出的问题
1.了解急救知识的方式
调查显示,希望通过情景模拟获得急救相关知识的比例达72.2%,通过专家讲坛获得急救知识的比例达到33.3%,其中青年主要希望通过情景模拟(82.4%)及操作培训(74.5%)的方式对急救知识进行宣传。
2.群众最希望得到哪些急救知识
调查显示,有90.3%的人希望得到心肺复苏的知识,有86.2%的人希望得到创伤急救的知识,有75.5%的人希望得到溺水处理的急救知识,有79.5%的人希望得到呼吸道梗阻处理的知识,有79.5%的人希望得到烧伤处理的急救知识,有70.7%的人希望得到触电知识,有2.1%的人希望得到其他(如中暑等)应急救护的知识。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发生意外人身事故,往往因缺乏急救知识,不能先行妥善处理,而失去抢救的最佳时机,造成不良后果,甚至眼睁睁看着无辜生命悄然离去。在目前的紧急医疗救援体系中,公众的自我紧急救援的意识和能力都还相当淡薄和欠缺。一般说来像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哮喘等疾病的急性发作,溺水、触电、交通等意外事故的抢救,其最佳抢救时间为8分钟内(“黄金8分钟”)[5]。掌握正确急救知识,积极开展现场自救互救,将会挽救许多人的生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损失。该次调研结果显示接受过急救知识培训的人数占总数41.6%,有16.8%的人掌握止血、包扎、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这些人通过各种途径接受过急救知识的教育,由此可见,急救知识普及的必要性。为此针对这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结论
1.掌握正确急救知识人数少,普遍存在急救知识误区
调研结果显示,我国群众中能够掌握正确急救知识的人数不足30%。其中正确掌握异物窒息、中暑、溺水和心脏骤停相关急救知识的人数较多。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6],甚至是明显错误的方法,被高校师生误认为是正确的急救方法,这在溺水、中暑、大出血等几个方面较为突出。
2.急救培训课程仍然是获取急救知识的重要途径,互联网已成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调研结果显示,合理地利用互联网及相关技术,将对传播正确的急救知识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在高校中开设急救课程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政府网站和其他宣传渠道,对社会公众开展广泛的急救常识宣传,指导群众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和日常疾病中的紧急情况[7]。
3.心肺复苏的培训需求最大
调研结果显示,90.3%的群众希望获得心肺复苏培训,为开展急救培训奠定了良好基础;其次为创伤和理化因素损伤(如中暑、溺水、触电等)急救培训。但对常见急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脑梗死等的急救培训需求不大,重视不足,在未来培训中应加以重视。我国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8],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急救人员到达前,现场的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的比例不足20%[9],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80%。加强公众的培训和教育是提高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比例的最主要方法。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群众参加心肺复苏培训的意愿非常强烈,而且大部分受访者希望能够通过培训到达独立施救或者在他人指导下施救的水平。这说明开设心肺复苏等急救课程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从而切实提高公众对于心脏骤停的急救能力,改善我国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
1.提升全民自救互救意识与能力
为提高群众自救互救意识及能力,2016年江苏省实施“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工程”[10],各地结合实际充分利用院前院内急救资源,会同红十字会等组织,向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在重点社会场所推动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建立卫生应急志愿者队伍。全省开展“六进”活动普及性培训累计近600万人次,培训师资8万多人,培训医疗卫生机构人员50万多人次,建立志愿者卫生应急救援队伍2680多支9.5万人。通过自救互救普及性培训、自救互救体验馆建设、公共场所自救互救应急装备(如AED)设置、大型广场公益活动等形式,让公众把急救从概念转化为技能与素养,让卫生应急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成为实用方便技能,促进卫生应急素养的全面提高。
此外,政府需加大资金投入培训专业急救人员以及相应急救用具。2015年,江苏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健康江苏”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意见》[11],明确“加强应急救护培训,建立卫生应急志愿队伍,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同时启动“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工程”。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树立“大健康、大卫生”理念,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2],扎实推进健康江苏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制定“健康江苏2030”规划纲要。
2.构建多维度融媒体宣传平台
以往人们主要通过电视、报刊等来获取知识。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当前,急救知识宣传途径与宣传方式需要创新,构建多维度融媒体宣传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微博、QQ群、教学网站等整合优质资源,通过资讯推送、视频、授课等模式进行公众急救培训教育[13]。利于云端微课,可采取线上直播、录播等形式,组织资深应急救护师资开展急救操作示范与知识普及,强化学生、社区居民在意外伤害发生时保护自己以及周边人群的能力;并结合典型案例,讲解、演示突发性灾害事件的避险、逃生方法,提升广大群众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在调研过程中,有调研者表示,愿意参加现场急救志愿者活动中,但是担心救人后反被误解为肇事者,因此媒体还应鼓励和表扬类似行为,多关注、报道一些居民参与院前急救的案例,宣扬一种和谐乐助的风气,弘扬助人为乐思想,增强群众社会责任感。
3.周期性常规化开展急救知识宣讲
将应急救护科普宣教融入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倡导“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社会风尚,不断提升公众自救互救意识与能力。成立由当地红十字会、医学院校以及医院等医疗机构人员组成的急救阵线联盟,模拟急救场景情况,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讲具体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展现在群众面前,从而可以以医学相关背景途径,利用模拟人实际操作,规范动作要求,形成“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社会风尚,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增强群众自救互救意识和技能,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提高群众性应急救护能力和水平。利用世界红十字日、世界急救日、国际志愿者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等重要时间节点进行集中策划宣传。推广不同区域应急救护大赛、知识竞赛、应急救护示范团队等群众性科普宣教活动,增强公众知晓度、参与度。进行应急救护红十字优秀志愿服务评选,树立一批“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示范典型,提升“救在身边”影响力。定制更有吸引力的急救知识宣传画册以及相关文创产品等,周期在公园广场等人流量大等公共场所发放。并组织志愿者进行合适内容急救知识与技能宣讲,将正确的急救知识普及给更多的群众。
4.科学分类受众人群,从重点人群普及到普通群众
重点人群指工作生活中较为密集人群或接触需要急救患者可能性较大的人群,如病人及其家属、公安警察、交通运输行业、外卖骑手、学生等人群以及教育、交通运输、矿山、旅游、消防等相关高危与社会服务行业,因此可在重点人群专门组织培训活动,进行急救知识的宣讲和急救操作的培训,使他们作为“第一目击者”开展现场急救。外卖骑手们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一旦遇到突发交通安全事件,就能运用正确的急救技能,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时间,也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贡献力量。积极推进公共场急救设施建设工作,在交通运输枢纽、客运场站配备医疗急救包,各地铁站点配备AED等急救设备,对地铁员工等重点人群开展AED使用培训。公共场所AED配置作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举措,需要更多普通群众学会如何使用。心肺复苏的最理想的培训对象应该是高危病人的家属,大多数民众对急救意识并不重视或把心肺复苏技术看得过于神秘和难以完成,过多依赖医务人员的救护,而患者发生心搏呼吸骤停 75% 以上发生于院外或家中,往往发生在医务人员视线之外,当医护人员出诊至现场,经常发现患者家属只是在焦急的被动等待或慌作一团,而不采取或不敢采取任何主动的抢救措施,由于急救知识缺乏,甚至不敢将患者摆放合理的体位,所以使绝大部分的患者错失最宝贵的抢救时间[14]。
2021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联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应急救护工作的通知》,推进学生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普及行动。重点人群的普及率继续提升,重点人群到普通群众的过渡更是关键环节,进一步将急救知识的普及对象从重点群体重点行业扩展至全社会,让每个人既能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能在关键时候帮助他人,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5.树立防患意识,提升急救能力
在实地调研采访中,我们发现有小部分人认为急救知识宣传并无意义。其主要原因是被访者认为意外情况不会在自己身边发生,由此可见树立防患意识,提升急救能力迫在眉睫。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披露[15],我国每年死于心源性猝死的人数估测有54.4万,每分钟约有1人出现心跳骤停,且90%发生在医院外,但目前的救治成功率不到1%[16]。掌握应急救护技能,关键时可以拯救生命。患者可能在任何场所发生心脏骤停,如果等待专业救护人员赶到,可能错过最佳救护时间。因此,患者身边人及时施救非常重要。还应看到,施救过程不可能万无一失,可能会出现救护失败或对患者身体产生损伤等情况。这就需要用法律保障施救者的权益,让人们敢于施救。以心肺复苏为例,为了让患者恢复心跳和呼吸,频繁的胸部按压可能会损伤患者的肋骨,导致人们担心施救造成损害要承担法律责任。我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17]有了法律保障,施救者没有后顾之忧,更可安心伸出援手进行施救。应急救护意外情况的发生其实离群众自身并不遥远,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是非常必要且能在危急时刻发挥作用的。这不仅能保障自身生命健康安全,而且对家人朋友自救互救都具有重要意义。参与急救的往往是各个行业里的普通人,他们的出现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参与急救光荣的氛围,让人人愿意挺身而出、给予施救,又有助于普及急救知识,提升群众性应急救护能力。
掌握应急救护技能关系每个人的生命安全,群众性应急救护能力建设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鼓励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到2030年将取得急救培训证书的人员比例提高到3%及以上。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人人学急救、提高应急救护能力,才能让社会多一分安全,也才能更好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文来源于:中青校园
原文链接: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6877373&app_version=1.4.9&sid=1587785&time=1693465042&signature=xZry0KPXd5RYDQVznvq4vDMYkiGMjODaGlE6go9mAJkeON2wjW&sign=09c8bc612a232c4c35d127ffeba71f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