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江苏各高校新年贺词来了,你最喜欢哪个?

发布日期:2024-01-09  来源:新华报业网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资料来源 新华报业网

【新华报业网1月1日】2024年第一天,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江苏各高校2024新年贺词新鲜出炉,其中既有对过去一年学校各项进展与成绩的回望,又有对新的一年的期许与展望。让我们通过各高校2024新年贺词节选,一起感受各高校如何埋头实干,答好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从中汲取2024年奋进的力量。

南京大学:

我们坚持“四个面向”,深化以基础研究为根,向创造技术、成果转化延伸拓展的“三位一体”科研创新模式,大力推进有组织科研,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大项目、大平台建设取得了新突破,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进入全国重点实验室序列,水质风险控制工程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江苏省物理科学研究中心成功批复;国际科技合作开创新局面,成功举办首届中外院士前沿科技论坛,地球生命演化与碳循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立项建设;创新水平持续提升,NI(自然指数)排名稳居世界前列,12项原创性成果发表于Nature、Science正刊;在大陆起源、气候变化、基因突变等领域深度拓展对自然的认识,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超构材料、光生物制造等前沿领域揭示了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

我们持续优化“一校两城四校区”的总体布局和文理工医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高质量完成第二轮“双一流”中期建设任务;大力推进名城名校融合发展,苏州校区东区建设完成并正式投用,首批752名学生顺利入驻,一大批优秀人才入职到岗,自旋芯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中移南大云计算联合实验室等重要的科研产研平台纷纷在苏州落地。

我们深入实施“全球开放发展战略”,加速全球合作伙伴关系网络布局,积极拓展欧洲、亚洲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等教育领域的“朋友圈”;持续深化“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建设,推动三地教育交流合作走深走实;启动实施国际访问学者计划,着力打造国际创新平台与人才高地;“南赫学院”扬帆起航,首届招生成绩喜人。

东南大学:

这一年,人才工作“一号工程”再创佳绩。王建国院士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熊仁根教授、尤肖虎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年共新增国家级人才78人,海外引才位列全国高校前列。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实现了学校所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全覆盖。

这一年,一流学科建设成效显著。进一步优化学科总体布局,强化“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促进交叉融合,持续打造学科高峰工程、高原工程,全力推进学科高质量发展。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碳中和科学技术、数字经济与管理3个交叉门类一级学科博士点;工程学稳居世界前万分之一,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和化学稳居世界前千分之一,新增地球科学进入ESI世界前百分之一,进入ESI世界前百分之一学科数达14个。高质量完成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工作,充分展示建设成效。成立医学与生命科学部,加快推动大医科及医工交叉建设;成立交叉学部。电气工程学科、土木工程学科先后举行庆祝办学百年及发展大会。

这一年,原始创新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显著增强。坚持“四个面向”,聚焦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成果、成果转化等主要任务,东大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再上新台阶。科研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学校牵头建设的国家重要领域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EDA国创中心)揭牌设立,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重组,新增依托共建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教育部影像介入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和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交叉应用、量子材料与信息器件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科技任务实现量质齐升。获批千万级以上项目26项,较去年增长23.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424项,首次突破400项大关;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14项、国际/港澳台项目6项、课题56项。成果产出与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牵头获得“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3项;获国家一级学会/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人才奖16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持续提升,共获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41项,立项总数创历年最好成绩。平台建设亮点突出,发起成立了“卓越大学智库联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我们担当奉献,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拼出了系统性发展的新动能、走出了国际化发展的新气象。应国家之所需塑造学科发展新优势、培育学校发展新引擎,中国大学教育竞争力从2022年第34位提升至29位。以产学研深度融合深耕“三航”沃土,构建“三航”领域引才聚才强磁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获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以有组织科研促进高质量科技供给,以开放融合赋能新型工业化,聚多方合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充分发挥校企联合共建大飞机学院/研究院、集成电路学院等平台优势,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持续优化“一校四区一港”空间布局,深入推进天目湖校区、江北国际校区和南航国际创新港高标准建设。积极服务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和“强富美高”新江苏高质量发展,发起成立“一带一路”智能无人机国际产教联盟,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防特色文化与南航精神深度融合,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师生校友可感可及的实事,持续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枫桥经验”南航实践,“领航团”“助航团”“续航团”助力师生成长,“微心愿”“意见直通车”回应师生期盼,教职工的薪酬待遇不断提高,一批民心工程、暖心举措相继实施,高品质幸福南航更加凝聚人心。

美好源于奋斗,一份份荣誉的背后蕴含着南航师生光荣的使命、家国的情怀、责任的担当、无悔的选择和赤诚的奉献。我们致敬师者,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青年文明号、工信杰出青年等评选中满载荣誉,争做“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新时代“大先生”,带领学生登顶《Nature》,有力支撑C919大飞机、载人航天、火星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我们铭记成长,南航优秀学子中涌现出坚守航天梦、自主研制五代火箭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不畏艰难、勇毅前行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西部支教、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优秀志愿者,“互联网+”“挑战杯”等赛场上续写“南航现象”的佼佼者,一大批南航人在“三航”创新主战场、工信事业第一线、国防科技最前沿奉献青春、贡献力量。

苏州大学:

这一年,我们全力推动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持续推进校地双向赋能,引才聚智、以文化人,努力构建校地同频共振的创新生态,与苏州工业园区签署进一步深化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塑造地方支持高校发展、高校助推地方建设的新典范。这一年,我们加强创新资源与社会经济转型升级需求深度结合,成立全国首家人文经济学研究院,承办江苏教育界与产业界对话对接系列活动、江苏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以所学经世济民。这一年,我们放眼世界,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局面,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受聘为学校名誉教授,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创新药学院入驻未来校区,第三届东吴国际人道论坛、国际青年学者东吴论坛、东吴海外高层次人才学术交流会、“在苏大遇见世界”国际周等一系列国际交流活动成功举办。

这一年,我们的老师默默耕耘、千帆竞发。1位教授当选发达国家院士,28位老师入选国家级重点人才计划,19位老师入选国家首批专项引才计划。老师们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在教书育人“第一战线”大展作为、在学术科研“第一梯队”大放异彩,一批教师荣获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教师年度人物、江苏省“最美高校辅导员”、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科学探索奖、环境化学终身成就奖、树兰医学青年奖、法国第六届“夏邦克-杜博赛”奖、首届江苏青年女科学家、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江苏省优秀青年法学家、江苏专利奖发明人奖等荣誉。拥有一支唯实、唯新、唯先的教师队伍,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之基。

河海大学:

这一年,学校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事业发展成果丰硕,综合实力持续攀升。坚持固本培元,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5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实现五类课程全覆盖,获评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2篇、优秀硕士论文26篇,获“挑战杯”全国特等奖、金奖,大艺展江苏省特等奖等省部级以上荣誉数十项,男子足球队代表中国在国际大体联足球世界杯决赛中取得佳绩。坚持人才为基,打造专业优质师资队伍,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15人,入选省部级人才计划17人,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江苏高等学校优秀创新团队、“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各1支,多人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青年五四奖章”。坚持创新驱动,服务科技自立自强,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21项,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顺利获批重组,新增多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坚持国际视野,加快推进教育对外开放,举办第四届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国际高端论坛,新增高水平国际合作伙伴7个,新增国际组织和学术期刊重要任职10人,1位教授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24位教授入选2023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的“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这一年,学校顺利启用新校区,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办学格局持续优化。位于长荡湖畔、总占地面积2248亩,一期建筑规模71万平方米的常州新校区正式启用,首批1.5万名师生顺利入驻。这是学校拓展办学空间、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发展布局、推进“双一流”建设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更是学校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长江教育创新带、“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助力地方发展能级提升的关键举措,为百年河海乘势而上,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提供了有力保障。学校瞄准构筑新时代校地融合发展的新标杆,进一步统筹水利、环境世界一流学科等优势创新资源,集聚优质创新主体、构筑高端创新平台、延揽一流创新人才,深耕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国家安全等新领域新方向,在常州新校区布局建设十大学院,大力开拓优势学科新的增长极和创新生长点,推进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努力打造世界水科教和新兴产业、绿色发展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南京理工大学:

这一年,我们坚定报国之志,逐梦一流的“进行曲”越来越高亢。紧盯关键核心领域,学科建设实现新突破。获评“珠峰学科”2个、“高峰学科”3个、“高原学科”5个,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连续保持全国第一,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跻身国内顶尖行列,在三大优势学科群构建了“珠峰引领、高峰带动、高原支撑”的一流学科发展体系。现有ESI前1‰学科2个、前1%学科10个,实现“理工文交”全覆盖。新增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校总数达19个,基本涵盖全部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建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重组建立物理学院,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日益完善。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揭牌主建“复杂多体系统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获批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1个,新增联建国家级平台2个。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再创历史新高,承担了一大批重大重点专项,牵头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10项,其中创新团队奖1项、一等奖5项,创历史最好成绩。回望2023,南理工人挺膺担当、不负重托,为更好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贡献了重要力量。

这一年,我们砥砺奋进之心,培育英才的“最强音”越来越铿锵。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纪念陈赓老院长诞辰120周年,央视《中国脊梁》聚焦宣传王泽山院士榜样事迹,“国之所需,吾志所向”的信念广泛传扬、深入人心。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新增各类国家级领军人才6人、青年人才29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好老师不断涌现,1人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再添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斩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锻造“招生—教育—就业”全链条育人体系,谋划推动“强基拓新”人才培养改革,继续办好本研贯通培养的“鼎新创新人才班”,高质量通过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央视“对话”“焦点访谈”栏目连续报道我校人才培养实绩。南理工学子勇夺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冠军,学校成为全国第三所同时获得“挑战杯”与“互联网+”大赛总冠军的高校。精准帮扶困难学生的“暖心饭卡”项目,连续8年接力不断,再次受到人民网等媒体点赞报道。心有大我、赤诚报国,全校超72%的毕业生奔赴国防和工信战线建功立业,一大批杰出校友破坚冰、涉险滩、闯难关,将汗水倾洒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回望2023,南理工人锐意进取、矢志超越,用拼搏奏响了奋斗乐章中的时代强音。

南京师范大学:

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才聚业兴,黄和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开启了顶尖科学家自主培养的新时代。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教授加盟我校,担任国际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我们立德树人,高质量完成本科教育教学第一类审核评估考察工作,全面提升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学前教育专业在全国地方高校中首批通过教育部第三级专业认证。我们争先有为,“中小学通用技术教材研究基地”获评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大规模复杂系统数值模拟实验室”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校入选教育部2022—2025“双名计划”名师培养基地。学校在2023年“中国大学文科实力评级”中获评A+级,位列全国高校第19名。我们昂首进发向一流,最美校园风光如画,最好南师宏图徐展,一流大学号角铮铮。

同学们奏响科创强音,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田家炳杯”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等多项竞赛中奋勇摘冠,展现了新时代南师学子的青春风采。同学们传承“厚生”精神,组团远赴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雷波县等地开展支教,曹欣颖等同学用责任和爱心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播种希望、点燃梦想,受到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致信感谢。你们不仅是最美志愿者、学生心中的好老师,更是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者和传承人。同学们拼搏青春赛场,校女子排球队连续勇获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冠军、第一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排球比赛冠军;王琦同学勇夺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男子链球项目冠军。奋进一流的新征程上,期待南师学子征途在星辰大海,潮涌于壮阔山河。

南京农业大学:

这是脚步翻山越岭的一年,我们勇攀人才高峰,敢蹚改革深水。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张绍铃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其荣院士团队入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年新增国家级人才项目20余人次。深化综合改革,有序实施“十四五”各项重点任务,推动“双一流”建设,学科发展再创佳绩,植物与动物科学迈进ESI全球前万分之一,省优势学科立项数达到10个。推进评价改革,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出台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优化人事人才制度改革,修订“钟山学者计划”实施办法,完成新一轮选聘,建立健全定岗定编定责机制。我们以制度释放活力,以改革运筹长远,不断汇聚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这是育人硕果盈枝的一年,我们深耕立德树人,聚力培根铸魂。学校2个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新增3个本科专业,15门课程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批“十四五”规划教材数量居全国涉农高校之首,研究生工作站获批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示范基地。南农师生入选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辅导员年度人物,一批学生在大学生科技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体育竞赛等高水平赛事中摘金夺银,原创舞蹈《耕读筑梦》三登央视舞台。南农学子脚踏实地、苦练本领,以时不我待、勇往直前的闯劲和韧劲,激扬青春风采。

中国矿业大学:

一年来,我们砥砺奋进,硕果累累。我们努力打造人才集聚之地、人才辈出之地、人才向往之地,赵跃民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了学校“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突破,是学校扎根徐州、坚守行业、强本拓新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我们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定不移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迎来了9932名本硕博新生,为学校事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有9193名毕业生完成学业,奔赴祖国各地建功立业。顺利完成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矿大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我们把学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地球科学学科领域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已有8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矿业工程学科领域QS排名全球第17(国内第1);我们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抢抓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重大机遇,重组并获批建设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努力为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出矿大贡献;我们坚持“四个面向”,大力推进有组织科研,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项,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到账科研经费12.6亿元,同比增长21%。

一年来,我们转型发展,更加开放。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进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和区域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正式获批筹建江苏省实验室;我们加强与教育部、应急管理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徐州市的交流,推动落实“两部一省”共建,构建了部省市协同推动学校发展的新机制,形成了转型发展的新格局;我们到兖矿集团、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中煤平朔集团等开展调研、加强合作,获中煤能源等企业“揭榜挂帅”等重大科技项目近20项,对行业发展的贡献度和支撑力不断增强;我们到俄罗斯、德国、匈牙利、波兰等国家的大学访问交流,联合江苏省内23所高校成立了“江苏—俄罗斯高校合作联盟”,讲好中国故事,发出矿大声音;我们与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晋中市人民政府、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等签署合作协议,完成学校理事会改设,举办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论坛,掀开了汇聚各方智慧、深化融合发展的崭新一页,“朋友圈”越来越大、越来越广!

江南大学:

回望2023,我们以“自身强”诠释奋进精神。这一年,我们着力推进学科建设。对标奋进计划,优化调整学科布局,学校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筹建集成电路等4个学院,5个学科入选省优势学科四期项目,农业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成为我国大陆16所拥有ESI前万分之一学科领域的高校之一;软科2023世界一流学科排行中,学校共有17个学科上榜,食品科学与工程五年蝉联世界第一。这一年,我们着力推进育人育才。全力推进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加快构建“学以至善”理念下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4门,获批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25部。学生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1项,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3项。这一年,我们着力推进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强觅才引才、强育才用才。全年新增国家级人才23人,其中院士1人,领军人才9人,青年人才13人;新增省部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人才21人,“太湖人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7人,创历史新高。这一年,我们着力推进科技创新。聚焦有组织科研和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牵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2项,获批食品领域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首获历史学重大专项1项,2篇决策咨询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首次入选CSSCI扩展版,3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全年到账科研经费再创新高,突破12亿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我们回应时代,以担当激发“勇气”。聚焦“国之所需”,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奏出时代交响。坚守气象初心,召开全国气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成就气象教育发展“高光”。作为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核心成员,出台落实中国气象局新时代新征程局校合作工作重点事项40条,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局校合作谱写崭新篇章。胸怀“国之大者”,瞄准科技前沿,推动元宇宙、双碳、智慧医疗等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和尖端技术攻关。拓展汇聚优质办学资源,携手省生态环境厅、省人民医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等企事业单位,开创多元共建新局面。疫散花开,举办首届“百花·双创节”,率先向社会开放校园,凝聚发展前行的动力,展示信大芳菲竞妍。

我们大胆突破,以奋进书写“锐气”。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周期目标完成率超80%,成为全国地方高校表率。以战略眼光、担当魄力推动金牛湖产教融合园区多方共建走向纵深,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成为探索高校跨省合作的“先行军”和“样板田”。学科布局再优化,成立集成电路学院、天气与气象技术研究院,揭牌阅江书院,开办首届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势头盛、后劲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面开花,计算机科学、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设点,成立“中电互联学院”,社科大联培班、航天宏图实验班、国电南自英才班、与安徽建筑大学联培拔尖班迎来首批学子。国际舞台唱响信大好声音,爱尔兰驻华大使安黛文率团来访,WMO南京区域培训中心成立30周年庆典暨世界气象组织第50期多国别考察团来访活动成功举行,校领导率团出访埃及、肯尼亚,国际合作更加坚实广阔。

南京医科大学:

这一年,我们聚焦内涵,彰显发展“亮色”。学校锚定一流、勇争一流,顺利完成“双一流”建设中期总结。重构天元卓越班、天元创新班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成立“天元书院”,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载体;探索实施“医教协同、四教联动、本研一体”教育教学改革新机制;牵头教育部“101计划”(全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类);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新突破。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人,引进高层次人才24人,1个团队入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圆满完成生殖医学与子代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学校全年科研总经费突破2亿元。加快推动学科发展“筑原建峰”,13个学科入选ESI排名前1%,2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5‱。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在国际、国内各知名大学排行榜中长期位居全国独立设置医学院校前3名。

这一年,我们践履使命,提升为民“成色”。一方面,我们关注校园“小民生”,系统开展幸福校园、品质校园建设,常州校区启动一期工程建设,五台校区学生宿舍综合楼投入使用,江宁校区公共卫生科教综合楼正式开工,获评江苏省绿色学校。另一方面,我们聚力健康“大民生”,大力实施临床提升战略,“一院一策”谋划附属医院发展;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担任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轮值主席单位,与苏州、无锡、常州、泰州、淮安等市共建临床医学院和政产学研平台,建强苏州南医大创新中心、泰州医药产业研究院,助力江苏医药卫生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边疆,开展“医教西行”专项行动,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这件事办得好,很有意义。”

南京财经大学:

办学水平实现新跃升,用实力赢得声誉。“农业科学”“一般社会科学”分别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5‰、前1%;4个学科上榜“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排名全球第50;11个学科上榜“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其中,应用经济学排名全国第13、全省第1;学校跻身软科“中国大学文科实力”全国百强、位列全省第5。

老师们在教学科研一线挥洒汗水、辛勤耕耘,用平凡造就卓越。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主要参与单位);24篇案例入选国家级案例库;9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获省级以上教学奖励30余项,其中获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3项。继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再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6人次。学校教师在美国经济评论、Nature子刊、管理科学等顶尖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获批国家级项目60项;获评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9项。1项成果获国家级领导批示,4项成果获省主要领导批示;1个智库获批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学校入选首批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教育培训基地;全年承担各类横向委托研究课题近200项;完成百余个非学历教育培训任务。

南京审计大学:

回望2023,我们驰而不息,守正创新,凯歌而行。学校荣获江苏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8项,获奖总数创历史新高,在江苏省高校中名列前茅。获批首个博士后流动站,取得了学科平台建设上的又一突破。连续12年获评“江苏省研究生优秀招生单位”,连续4年获评省属硕士研究生培养高校考核A等次。获评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A”类高校。建成全国首个“大中小学一体化、家校社协同”的融合式心理健康系统工程。7个学科进入“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榜单”百强,经济学、管理学进入“2023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榜单”。推动学科专业复合发展,新增“金融审计”本科专业。大力推进“留学南审”品牌建设,着力打造审计专业硕士国际班“第一品牌班”形象。

回望2023,我们锲而不舍,追光逐梦,锦绣缤纷。我校7人次分别赴美国、中非、西撒哈拉、肯尼亚执行联合国审计任务。俞宁教授的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追梦路上,同学们更是坚持心中热爱,南审李佳琦上岸南开续写新闻理想,追风的南审少年郑铭尧骑行到拉萨、乌兰巴托,31位逐梦前行的同学获审计长奖学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53名毕业生或奔赴祖国西部,或助力乡村振兴选择将美好青春书写在祖国广袤大地上。立足实践,南审研究生前往审计一线实习,让理论知识在审计实务中落地生根。还有刷新记录的他们,熊伟、朱文婷、张耀华组成的团队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南审女足姑娘们取得全省第三的好成绩。

南京邮电大学:

生生不息,是为传承。今天的南邮,是继往开来、守正创新的红色南邮。这一年,我们高擎思想旗帜,凝聚文化力量。学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连续3年获江苏省综合考核第一等次。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师生赴东甘霖村“重走南邮路”,在办学旧址讲实景思政课,感悟南邮的精神之源。与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共建“大思政”红色育人实践基地,联合申报项目入选全国“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连续3年获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连续4年获全国西部计划绩效考核优秀等次,获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一堂不同寻常的党课》获评教育部关工委2023年“读懂中国”优秀舞台剧,“中华龙狮舞”传承项目入选江苏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舞蹈作品《第一课》将代表江苏参加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

孜孜不辍,是为奋斗。今天的南邮,是奋辑争先、乘势扬帆的奋进南邮。这一年,我们坚定赶超跨越,勇于开拓新赛道新领域。学校深入推进国家“双一流”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坚持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建强建优“五位一体”大信息学科体系,新获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方位覆盖双一流建设支撑学科,在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四期项目遴选中实现由3到8的历史性突破,“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中期考核优秀数量全省第一。全面推动有组织科研,科研工作捷报频传,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和经费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均创历史新高,获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再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FlexMat国际期刊正式创刊,填补学校创办高水平英文国际期刊的空白。深化校地、校企融合发展,与浦口区共建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产教融合学院),荣获3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

南京林业大学:

难忘这一年,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智慧和力量在南林激荡。我们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高水平学科建设深入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不断在高原上筑高峰、在高峰上攀顶峰。我们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追求卓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一大批南林学子在国家级高水平学科竞赛、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争金夺银、表现抢眼。我们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坚持“四个面向”,投身科技创新主战场,与林业大省、行业骨干企业实施伙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有组织科研和科技服务。我们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优化学科学院布局,推进科学化精细化内部治理体系改革,稳步推进“一校三区”办学格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我们聚焦民生“头等大事”,着力解决师生“急难愁盼”,不断增强师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力量在坚定信心中汇聚,目标在凝心聚力中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们要继续把好“方向盘”,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努力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国之栋梁;我们要继续谋好“一盘棋”,深度对接国家、行业、区域发展战略需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我们要继续画好“同心圆”,坚持以改革创新催生发展动力,同心同德、锐意进取,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凝聚起南林人奋勇前进的磅礴合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3年,我们传薪火育新才,奋勇争先为前进聚力。举办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从医从教75周年系列活动,成立江苏省中医流派研究院、王琦书院江苏分院,举办国际青年学者灵山论坛,召开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赓续精神薪火,汇集群智群力。作为首批参评高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强”,进一步推进“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全校上下凝心聚力、固本强基,奋力擦亮一流中医药本科教育品牌。

2023年,我们促改革强内涵,善作善成为前进赋能。召开学科建设暨科技工作大会,在“双高”建设新征程上,就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学科卓越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学校6个学科跻身ESI前1%,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首次进入全球前1‰,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填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空白,肖伟院士加盟学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批资助2项,国自然获批资助146项,立项数再创历史新高,多项研究成果在The Lancet、Nature Neuro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荣获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大学生科创团队在“挑战杯”国赛中再捧特等奖,9门课程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上万名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挺膺担当,彰显南中医青年向上力量,叶泓霆同学以最高分荣获江苏省“最美大学生”……

扬州大学:

一年来,全体扬大人教书育人、培根铸魂,人才培养硕果累累。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总数位居省属高校第1。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9门。顺利通过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入选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建设点1个,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各2个。新增研究生工作站11个。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被农业农村部专报推广。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国赛奖项21项,连续八次捧得“优胜杯”,位列省属高校第1。

一年来,全体扬大人锚定一流、乘风破浪,学科学位点建设亮点纷呈。成功召开第二次学科建设工作大会。新增ESI全球前1%学科1个,总数达到12个。新增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四期项目3个,总数达10个。3个省重点学科中期验收获评优秀等次。15个学科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兽医学学科位居第2位。32个学科入选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自主设置“智能农业装备工程”等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

一年来,全体扬大人心有大我、躬耕教坛,师资队伍质效齐升。新增国家级人才5人,江苏特聘教授5人,省双创人才(团队)2个、“青蓝工程”10个。全年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165人。1人获评“全国最美教师”,2人获评省教学名师。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总数达22个,实现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覆盖。3人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7人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5人入选新一届农业农村部种植业专家指导组。

江苏大学:

这一年,学校事业发展步履铿锵,我们江大人的自信心更足了。学校荣获3项国家教学成果奖,高质量完成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专家组成员充分肯定。以A等优秀成绩通过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再认证,获得8年认证有效期(全国共7所,地方高校全国唯一)。2个学科进入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前10位(内地高校第13位),4个学科跻身软科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前50强,1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ESI综合排名较去年提升99位,跃升至全球第444位(国内第42位)。学校连年跻身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300强,连续入围全国科技创新高校50强、科技成果转化50强,自然指数前进至内地高校第60位。

这一年,全校师生竞相出彩,我们江大人的自豪感更强了。袁寿其研究员当选亚洲流体机械委员会主席,成为首次担任该职务的中国学者。食品无损检测与智能加工装备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潘国庆教授团队深耕生物材料仿生设计领域,应邀在国际顶刊Science发表前瞻学术论文。鲁金忠教授发明专利攻克了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等加工难题,获评第24届中国专利金奖。90岁退休教师李德桃教授择一事终一生,毕生心血倾注内燃机事业,荣获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分会“杰出贡献奖”。体育部教师胡玉芹连续三届担任亚运会速度轮滑项目的裁判工作,执裁时的专业和精准让人敬佩。2019级本科生焦雪峰获得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杰出毕业生奖,成为唯一获奖的亚洲学生,多项成果在新能源行业转化应用。我校学生连年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连续九届、共十次荣获“挑战杯”全国赛“优胜杯”,大学生男排代表江苏出征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并勇夺冠军,等等。

江苏师范大学:

这一年,我们坚定内涵发展之路。新增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2个,新增省优势学科2个。新增1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项成果摘得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批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学校获批多项国家和省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立项,成为全国百个思政工作精品项目之一。

这一年,我们坚定聚才引智之路。实施青年英才“苗圃计划”,探索推进“人才特区”,新增国家级人才6人次,人才强校作用正在凸显。香港智华基金在苏首个捐助项目落户我校、获批多项徐州市“343”产业发展项目,受捐和获批经费金额实现历史性突破。

江苏科技大学:

难忘2023,推进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培养,责任和情怀支撑江科大。引育并举,构建人才高原、人才高峰引进培育新机制,完善高层次“人才特区”政策。新增海外“双聘院士”1人,引进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3人,本土培养国家“四青”人才2人,学校国家级人才增至13人。新增省级教学(科研)团队4个、江苏省杰青2人、江苏特聘教授等其他省部级人才16人。20名教师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3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2位教师入选“2023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难忘2023,提升办学水平,服务国家战略,革新和进取激扬江科大。学校综合排名在USNews2023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第130位,202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位列中国高校第137位。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化学和计算机科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获批增设畜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增至4个。喜获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实现历史性突破。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船海装备智慧供应链产业学院”成功入选第三批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船海制造业数智化管理产教融合基地”获批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建设点。获认定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入选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4门。新增智能感知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智能装备与系统3个新工科专业。

本文来源:新华报业网https://www.xhby.net/

原文链接:https://www.xhby.net/content/s6592b8cee4b07eb3c3614de9.html


阅读( (编辑:于乐)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