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庄若江|太湖佳绝处:《水漾无锡 风月无边》第一编

发布日期:2024-11-26  来源:江南时报网   庄若江
资料来源 江南时报网

【江南时报网11月25日】无锡是一座漾在水上的城市,没有水,就没有无锡;没有水,无锡也就没有了魂。无锡自古水网密布,河道纵横。域内原有6288条天然河道,至今尚存3301条大小河道,总长达到2970.78公里,加上太湖、蠡湖、鹅湖、漕湖等所辖湖域1294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占全城总面积(4688平方公里)的30%以上。无锡自古被水所拥抱。城南,有三万六千顷的浩渺太湖,流光溢彩,物华天宝;城东,有国内开凿最早的人工河——伯渎河,一水通古今,已经汩汩流淌了三千多年;发端于惠山山脉的梁溪河,恰似一条绿色绸带蜿蜒于城内外,被誉为无锡的“母亲河”;勾吴时期开凿的古运河,既抱城,又穿城,贯通南北,千百年来为这座小城注入了无尽的活力;已被揽入怀中的蠡湖(五里湖),景色旖旎,风光无限,又因范蠡西施的泛舟传说凭添了一缕浪漫与诗意。

旧时,形似“龟背壳”的老无锡城,是靠水来规划设计的,环城运河如一张“弯弓”,城中直河如一根“弦”贯通南北,九条东西流向的小河,则恰似搭在弓上的九支箭,形成了独特的“一弓一弦九支箭”的城市水网,勾画出一张“水城”图。加上流布各处的塘溪港渎,小城堪比威尼斯。民国时,著名剧作家周贻白曾写下一首《竹枝词》,鲜活地描绘了锡城风情:“九支羽箭一张弓,十道河流八路通。是处楼台皆近水,无边风月橹声中。”水,就是无锡的一张波光盈盈的名片。旧时,无锡的四座老城门——靖海门、望湖门、试泉门、控江门——无一不浸润着水色;“无锡,充满温情和水”,也曾是这座城市最具人情味的旅游宣传广告语。可以说,无锡之美,无锡之强,无锡之特,皆与“水”息息相关。“太湖佳绝处,运河水弄堂,千年古吴都,百年工商城”——是无锡的四句外宣广告语,也是对无锡这座城市自然风光、悠久史脉和精神文化的经典概括。

水漾无锡 风月无边

第一编:太湖佳绝处

太湖,是江南最大的一片水域,也是孕育无锡的母亲湖。烟波浩渺波光粼粼的湖面,“三万六千顷,周围八百里”,水域面积达24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不足2米,水性温和,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哺育了整个江南,也是无锡的母亲湖。得太湖滋养,无锡平畴沃土,物华天宝,唐宋以来就是鱼米之乡,史上几无冻馁之虞。太湖的湖岸线,总长约为400 公里,沿线滨水的城市有苏州、无锡、常州、湖州等好几座,无锡拥有的湖岸线不过10%,是几座城市中拥有湖岸线最短的。但是,只要一提到太湖,人们首先想到的必是无锡。这是因为,无锡位于太湖的西北岸,得天独厚地享有了环太湖最美的那一段水岸精华,也因此上世纪20年代无锡就被称为“太湖明珠”。水,成就了无锡的湖山之美。

1.尽享太湖佳绝美

江南园林,名满天下。如果说苏州古典园林是以精致典雅、精工细作悦人,那么无锡近代园林则以朴素自然少雕饰而取胜。早在清代,锡邑状元孙继皋就有“渚势欲吞湖,湖流归旧吴。天浮一鼋出,山挟万龙趋”的诗句,描绘了鼋头渚包孕吴越的宏阔大美气象。上世纪50 年代末,诗人郭沫若在游览太湖、造访鼋头渚、蠡园等景区后写下一首《蠡园唱答》,最后两句曰:“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直白地道出了鼋头渚是太湖景色最美之处,“佳绝”之说由此而来,“太湖佳绝处”也就成了无锡最经典的一句山水广告。浩渺太湖,在无锡这里形成了多个水湾,曲折有致,绿意掩映,风景独特。郭沫若赞美的鼋头渚,是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因有巨礁突入水中,状如“浮鼋翘首”而得名。明代文人王永积的《锡山景物略》载:“有一巨石直瞰湖中,如鼋头状,因呼为鼋头渚。”从空中俯瞰,鼋头渚仿佛一只天降神鼋,伏卧水中,桀骜凸起的巨礁探入湖水,舒缓的湖岸线因此陡然有了层次和诗意。

鼋头渚是整个太湖名胜风景区的最经典的佳绝之笔,得天地之造化,独占太湖美景之鳌头。江南山水的淡雅清秀与雄奇壮阔,在这里兼而有之,温山软水相融一体,碧水辽阔,烟波浩淼,峰峦隐现,气象万千,堪称太湖之精华。鼋头渚历史久远,早在南朝萧梁时期,鼋头渚便是文人墨客青睐的江南“桃花源”,充山北麓的“广福庵”,梵音禅意溶化于烟雨山林,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南宋初期,进士钱绅致仕读书于宝界山,“疏岩剔薮,立台亭,莳松竹为游”,乃鼋头渚一带建山庄墅园之始,鼋头渚开始成为读书养生之地。明代,渚上胜迹,已然遍布,春秋时节游人络绎,“太湖春涨”被奉为“锡山八景”之一。著名旅行家、游记文学家徐霞客,一生游历无数胜地,曾多次从鼋头渚的古码头启航,开始他探察名山胜水之旅。“吴门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也曾至此一览太湖胜景,“岛屿纵横一镜中,湿银盘紫浸芙蓉。谁能胸贮三万顷,我欲身游七十峰。天远洪涛翻日月,春寒泽国隐鱼龙。中流仿佛闻鸡犬,何处堪追范蠡踪”(《太湖》),诗中不乏鼋头渚的妙曼身影。明代隐士,王问、王鉴父子曾在此构筑湖山草堂,植花草树木,以诗画自娱。东林领袖高攀龙也常来此踏浪,遗有“高宪公濯足处”和“马鞍山上振衣,鼋头渚下濯足”的镌诗。岸边的灯塔之下,有巨型刻石,一面镌刻着“鼋头渚”三个大字,由当地清光绪举人秦敦世所书;另一面镌刻的“鼋渚春涛”,则是清末状元刘春霖的墨宝。时任无锡知县的廖纶,曾迎风伫立于湖畔巨石,惊叹于万顷湖波之浩淼恢弘,欣然题下“包孕吴越”“横云”,镌成临湖峭壁的摩崖石刻。清代著名文人陈夔龙,饱揽胜景,感慨万千,留下长联赞曰:“山横马迹渚峙鼋头尽纳湖光开绿野,雨卷珠帘云飞画栋此间风景胜洪都。”在鼋头渚的游轮码头附近,有一处砖石牌坊门,坊上的“太湖佳绝处”五个大字乃郭沫若本人书写。穿过牌坊大门,一幅巨大的湖山宏图,瞬间便铺展在了面前。湖宽天远,烟波无垠,渔帆点点,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漾满诗意。牌坊两侧,分别镌有“利涉”“问津”字样,精要地点出了鼋头渚的地理位置和风景要义——“利涉”,本意是船舶停泊之处,点出这里是古代出行的码头,也是舟船归航的泊地;“问津”的原意是打听渡口何在,这里则引人去叩访心中的“桃花源”。

拱门内,是鼋头渚景区最核心的区域。已有近百年历史的长春桥,卧波于一泓澄碧湖水之上,将烟波浩渺的湖面点缀成一道可亲可近的风景。一百年前引种于桥畔的百株樱花,今天在景区内已经繁衍为三万多棵,成为“中华第一赏樱胜地”。如今,每年初春三、四月间,这里樱花盛绽,云蒸霞蔚,长春桥一带陡然变成了一片缤纷的花海,“长春花漪”名播遐迩。

2.民国园林看无锡

历史上,无锡也曾有过许多私家名园,如安氏的西林苑、华氏的嘉遁园、邹氏的愚公谷,亦有秦氏寄畅园这样的古典园林留存至今,精致、典雅,跻身“江南四大古典园林”之列。但是,无锡代表性的园林却是建于民国时期的鼋头渚、梅园、蠡园等近代园林。正如中国园林大师陈从周《说园》所云:“江南园林,明看苏州,清看扬州,民国看无锡。”

这些园林大气、朴拙、自然,去粉饰雕琢,且具有鲜明的近代公共文化性质。旧时,造园者主要是退隐官员或豪绅,而近代无锡园林的打造主体则是工商实业家,他们的造园不仅重视审美意趣,还引入工商手段,借助于公益众筹,社会化共同打造园林。鼋头渚的正式开发,始于1916年。李鸿章的幕僚、中国民族工业的先驱杨宗濂之子、中国银行无锡分行首任行长杨翰西,买下了太湖边4公顷湖滩湿地,始辟果园,继筑别墅,每年赓续,修造灯塔,建横云山庄、万顷堂等,并通过工商同仁共筹,不断完善丰富景区,“春秋胜日,呼朋引类”,成为锡沪两地实业家“遨游偃息之所”。此后,又有王氏太湖别墅、陈家花园、茹经堂等近代园林建筑先后建成,园林格局逐步完整,至上世纪30年代,鼋头渚景区已颇具规模,成为华东地区最吸引人的风景胜地。 1934年,上海联华影片公司《大路》摄制组到无锡取景,时值无锡在修筑宝界桥和环湖公路,影片利用这一背景进行了拍摄。聂耳作为影片作曲,白天和筑路工人一起劳动,体验生活,晚上就住在鼋头渚内的陈园,完成了电影插曲《大路歌》的创作。后人为了纪念聂耳,将他住过的小楼命名为“聂耳亭”。同一年,著名教育家唐文治70寿辰,交通大学校友为其捐建了纪念别墅“茹经堂”,这些都使鼋头渚的人文底蕴不断得到丰富。鼋渚之美,七分自然天成,三分得人机巧。在自然神力和人工雕琢的融合下,鼋头渚逐渐形成了“包孕吴越”“鼋渚春涛”“长春花漪”“湖堤春晓”“中犊晨雾”“十里芳径”“鹿顶迎晖”“湖山真意”“太湖夕照”“藕花深处”等十大景区,108 个景观,成为太湖沿岸天人合一的园林经典。四季皆有佳境,令人流连忘返。1986年,日本音乐家池田大作来到这里,久久不舍离去,波光柔情,一往情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无锡旅情》,优美旋律,传扬海外,影响深远,成为游客江南之旅的首善目的地。短短数年,就有1200家日本企业落户无锡。“太湖佳绝处”既是城市的一张山水王牌,也成了对外招商的名片。无锡最富传奇意味的湖是蠡湖,最精巧的近代园林则是蠡园。蠡湖得名于越国大夫范蠡,原指锡东的漕湖,后来移花接木,在民国时变成了五里湖的名字。五里湖,是太湖的一个内湖,上世纪初这里已有“蠡湖八景”。民国时,工商实业家王禹卿、陈梅芳先后在蠡湖畔购地造园,构筑了蠡园、渔庄两大园林。这里景色旖旎,而美丽的传说更为蠡湖涂上了一抹传奇的色彩。在民间传说中,吴越战争结束后,范蠡曾隐居于此养鱼为生,并写下《养鱼经》,开启了人工养鱼的历史;而范蠡偕西施“泛舟五湖”的传说,更给人无限的遐想。90年代,无锡在进行蠡湖全面开发时正式确认了“蠡湖”的名号。如今,蠡湖这片只有八平方公里的小湖,已被不断延展的城市揽入了怀中,成为市民最爱的风景。

这些风景“佳绝”的湖,水里沉浮着历史、飘荡着传奇:春秋时期,范蠡西施泛舟五湖、遁迹无踪;汉代时,高士梁鸿携妻子孟光隐居于鸿山脚下、鹅湖之畔,演绎了“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佳话;晋代,宜兴有“周处除害”和“梁祝爱情”;明代,荡口有“唐伯虎点秋香”,这些动人的传奇无一不诞生在碧波粼粼的水边。荣氏梅园,是太湖畔的一颗明珠,也是一段水岸传奇,更是实业家“为天下布芳馨”的杰作。和鼋头渚一样,建于1912年的梅园,从建设到管理运营,一切费用皆由荣氏承担,但园林却向社会敞开,不设门禁,不取门票。如遇主人有重大活动需要闭园,也会提前公告。1928年,作家郁达夫曾在梅园小住,他在散文《感伤的行旅》中写道:“我在此地要感谢荣氏,竟能把我的空想去实现而造成这样一个梅园;我更要感谢他们造成之后能把它开放,并且非但开放,而又能在梅园里割出一席地租给人家,去开设一个接待来游者的公共膳宿之场。”

梅园不仅是一个开放园林,还是扩大视野、增长见识的植物园与博物院。园内广植梅树数千株,每逢冬春之际,暗香浮动,游人络绎。荣氏还引入奇花异木、稀世珍宝,开游人之眼界。为了方便游客,荣德生甚至允许小摊小贩到梅园内摆摊设点,“几类一小集市,虽觉不甚雅观”,但他觉得“附近贫民得藉以营生,亦可喜也”。梅园主人虽富甲天下,却一生不改其平民情怀,可贵而可敬。风景美,人品、情怀实更美矣。

3.“太湖明珠”鱼米乡

正是在实业家们的鼎力打造下,太湖畔、蠡湖边,园林景观次第建成,越变越美,游客骤然增多,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无锡城,不仅是鱼米之乡,且成为有口皆碑的一颗“太湖明珠”。

这颗“太湖明珠”,善良的不仅是温山软水营造的美丽景致,还有湖水造就的美好生活。湖中丰富的出产,滋养了百姓的生活,丰富了人们的餐桌,增添了生活的美感和诗意。一首旋律悠扬的《太湖美》,不仅唱出了太湖之美,也道出了太湖丰硕的水产: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啊,水下有红菱啊,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果香绕湖飞,哎嗨呀……太湖美呀太湖美。…………这首创作于1978年的《太湖美》,是无锡的市歌,不仅唱出了太湖碧波万顷、物华天宝的秀丽风光,也赞美了鱼米之乡的富庶美好,更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热烈拥抱生活、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融写景、咏物、抒怀于一体,糅传统民歌与江南小调于一曲,悠扬婉转,悦耳动听,2022年与《太阳岛上》等一起被评为“全国十佳市歌”,位列第二。江南水乡,气候温润,平畴沃壤,凭借三万六千顷浩淼太湖的滋养、纵横交错的溪河的互联互通,山媚水秀,波柔气平,加之民人聪慧而勤劳,可谓文化昌明,人杰地灵。太湖,为无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利天时,不必劈波斩浪,不必翻山越岭,一叶扁舟便可通达四方,一网出水便可尽享美味,貌似平静之下尽可八面玲珑、渔利兼收。这些湖泊岸地,既是无锡的米粮仓,也是无锡的花果园。太湖边的林果场,曾培育出最早的无锡水蜜桃和金沙、白沙枇杷,太湖蜜橘,据说这些美味的土特产都是民国时的留日学子,将远方的水果和本土果树进行嫁接的结果。改革开放以后,无锡又从海外引种了巨峰葡萄、夏黑葡萄、久保蜜桃、日本李王等,在水果口味的不断提升中,是否也暗蕴着敏察善纳的性格、开放兼容的文化力量?还有,名播遐迩的“太湖三白”——白鱼、白虾、银鱼,千百年来一直是无锡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湖鲜,“太湖八百里,鱼虾捉不尽”的俚语中咂摸得出满满的富足感;自从三千年前泰伯、仲雍兄弟奔吴,从遥远的周原带来了陕西周原的羊,“鱼”和“羊”就有了历史性的相遇,融合为“鲜”。从此,一个“鲜”字,便成为江南美食最重要的标识,也成为江南民众做出舌尖判断的重要标准。

老子曰“上善若水”。孔子曰“智者乐水。”水不仅成就了“波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江南美景,水也滋养了一方百姓的生活、养育了一地独特的民性。湖水清浅,温和平缓而不失变通灵活,通达四方而又温润柔和。水上的舟楫生活,培养了勇敢探索、机智应对的技能,也养育了温和通达、善于进退的性格,教会了人们如何处世,如何生活,如何让平淡的日子更有滋味、更具诗性。温润的气候,丰沃的土地,多水的环境,共同成就了无锡人敏察善纳、机智灵活、开放包容的文化秉性,使其在社会转型、发展机遇到来时总能抓住先机,勇立潮头,这绝非历史的偶然,而正来自于水的养育和启迪。数千年来,偏安一隅的江南正因为汇秉了江河湖泊的灵性,才走得如此从容淡定,才拥有如此包容的胸襟。

本文来源:江南时报网http://www.jntimes.cn/

原文链接:http://www.jntimes.cn/jnwm/202411/t20241125_8429665.shtml


阅读( (编辑:于乐)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