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由江苏省统一战线理论江南大学基地、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研究中心、太湖企业家书院共同主办的“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与江南民营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商学院杨德才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企业家精神研究中心主任张志丹教授,无锡市政协党组成员、连云港市原副市长高圣华作专题报告,省工商联副主席、宜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蒋东良,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侯勇教授等领导嘉宾出席研讨会,校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朱飞主持会议并讲话。
朱飞首先对各位领导嘉宾和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和感谢,并介绍了本次研讨会举办的目的和意义,旨在通过深入探讨企业家精神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江南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汇聚政商学各界观点,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和激发企业家精神,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严峻的经济形势。
研讨会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专家报告环节中,杨德才以“制度创新与弘扬企业家精神”为主题,从企业家是经济增长根本动力、民营企业最具企业家精神、弘扬企业家精神需制度保障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他从斯密“逐利”和熊彼特“创新”理论,到司马迁“货殖列传”等历史观察,充分说明企业家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地位。他认为,敢于创新、敢于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执着事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内涵表现,并从保护产权、健全法治、坚持市场经济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以达到提振信心、稳定预期、公平竞争的良好效果。
张志丹围绕“弘扬和培育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主题,结合“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深刻阐明了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他提出,从经济层面看,民营经济活力强劲,企业家作为关键主体,其精神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文化方面,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承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如儒商精神中的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奋斗精神。因此,弘扬企业家精神是文化自信的实践表达。在培育路径上,他强调要以创新突破激活民营企业内生动力;以系统集成优化民营企业战略布局;以责任担当厚植民营企业家家国情怀。
圆桌论坛环节中,高圣华就“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承载的主客体、研究维度及培育路径”进行了主旨发言。他指出,企业和企业家作为企业家精神承载的客体和主体,其类型和认知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他结合范蠡的商业智慧到“四千四万精神”强调,研究企业家精神需要关注时空维度,需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更要将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相结合。他认为,培育企业家精神要注重竞合文化,打破内卷,避免盲目跟风,聚焦品质与技术,从而营造合作共赢的生态。
交流发言中,蒋东良提出,在变局中要通过布局和破局实现发展,并要以小见大在变化中找准方向,要坚持长期主义思想,做“政治有方向、发展有本事、责任有担当、文化有内涵”的“四有”企业。北京大学无锡校友会会长、无锡创客空间创始人顾建伟结合个人经历谈到,研究和弘扬企业家精神要将企业家当普通人看待,关注其多方面需求与成长过程,为企业和企业家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无锡鹏德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董事长谈伟光指出,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有变化,无锡民营经济发展有辉煌历程,当下需传承“四千四万”精神,关注培育二代企业家,对未来要有信心。无锡日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伟以日联科技为例,介绍了企业在践行爱国、创新、社会责任与国际视野等企业家精神,推动江南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所做的努力和贡献。无锡市企业家协会副秘书长许哲言介绍了企业家协会的相关工作,并建议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合作、激发社会责任,关注二代传承与锡商精神弘扬。太湖湾思享汇产业发展首席专家刘志波认为,研究企业家精神离不开经济,新时代企业家有特定精神要求,要在制度和生产关系层面发扬,关注无锡二代传承与开放式创新。太湖企业家书院院长于小红介绍了书院相关工作,并期待以企业家精神课题研究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多方交流和深度探讨。
校内专家发言中,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侯勇、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刘大禹、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俊杰,商学院朱晋伟、刘燕、刘进,马克思主义学院王颖等也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和研究领域,介绍了企业家精神领域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并就企业家个体成长、企业社会责任、高校人才培养等领域提出了意见建议。
此次研讨会充分发挥统战智库的平台优势,汇聚多学科理论视角和企业家实践经验,搭建了良好的政商学交流平台。通过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交融,不仅为深化校地企多方合作探索了新路径,也将为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江南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研讨会现场

校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朱飞主持并讲话

南京大学商学院杨德才教授作报告

上海师范大学张志丹教授作报告

无锡市政协党组成员高圣华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