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2015年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再创佳绩,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江南学子的风采。本报邀请参赛学子畅谈参赛感受,现节选精粹与读者共享。
梁修业:团队协作 优势互补
组队时尽量选不同专业、不同学院的同学,可以优势互补。至少保证队伍里有擅长编程的,有擅长写作的。由于美赛是英文写作,需要有一个英语好的同学负责写作,同时擅长word的使用。虽然这是一个很常见的软件,但是具体到写作的排版还是有很多技巧的,需要在模拟时练习掌握。对于论文写作尤其注重摘要,摘要是能否得奖的关键。在最后的一个晚上,要备好干粮,做好通宵的准备,尤其是在后半夜的时候,可能会由于论文还没写完而感到烦躁不安,根本写不下去,这时不妨让编完程的队友协助一下,毕竟做出了结果却没有写完是很遗憾的。很感谢我的队友,我在队伍当中负责建模和写作,在我烦躁不安的时候主动帮我,能够保持镇定冷静。整体感觉最后的时间挺紧的,建议比赛前两天就多花些时间。最后拿到了美赛二等奖,虽然和队友们都感觉我们的方法足够冲击一等奖,或许由于时间太紧迫,对论文修改的时间很少,有些遗憾,因此分派好时间很重要。
杨旭:建模带来思维方式的改变
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带给了我方方面面的改变。其中最大的一点就是态度,对学习,对知识,对自己的态度。
准备阶段时,刚开始看到竞赛相关的书籍,就觉得很新奇,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东西都离不开数学建模,有许多身边每天见到的事物就是用这些方法得出来的,这更加激发了我的兴趣。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初步学习了竞赛所用到的matlab,sas,lingo等软件,开始了模拟做题的阶段。这个阶段更加加深了我对数学建模的理解,在运输时怎么考虑综合因素确定最佳路线,疾病在传播时怎么根据已有数据预测它未来的影响,这些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里面却包含了大量的数学建模思想,它不得不说也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
李治:用心求索 天道酬勤
美赛的题目比国赛更加开放,更鼓励有新意的想法,数据也得自己去找。这次美赛中我扛起了编程大旗,模型的建立提出和算法的编程实现。运气使然,我们做2008年美赛国家健康系统的评价时,我对评价的算法很是好奇,把当年三篇O奖(Outstanding Winner)文章看了个遍。最后,比赛的时候,派上了大用处。
比赛的题目里,我们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一题。拿到题时,我抑制住心中的窃喜,时间序列我也才学习过,并得到了满分的绩点,再加上评价方法的大同小异,算法大概有了,便用心考虑数据的查找选取。第二天的题目讨论中,我向老师同学们分享了我对于这道题目的见解,也帮助了大家对于这道题的整体把握。最后成绩出来,拿到了一等奖(Meritorious Winner)。
天道酬勤。建模生涯已在我身上刻下了深深烙印,鼓励着我继续前行奋斗。未来之路漫长,吾将用心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