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江南学子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 >> 江南学子

让公益之举成为一种习惯———以“全员义工制”培育至善学子公益精神

发布日期:2016-05-15  来源:宣传部 作者:丁思丹 白冰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公益精神应当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至善学院从培养学生领袖素养、创新潜能和国际视野出发,多年来通过试点运行到全员推进,通过建立红色社团引领到落实专项机制施行,通过设立部分实践基地到搭建校内外义工长期服务平台,以公益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社会责任的养成,促进友爱、奉献、互助、感恩、责任等正能量的传递勃发。
◆ 公益路上,从未停止前行脚步
至善学院是一个辅强者立志,助优者至善的荣誉学院,在这里有看得见的课程,更有看不见的课程,公益精神培养就是其中重要一环。
至善学院依托公益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缘起于2009年成立之后的第一次山西省静乐县段家寨村支教之行。短短的十五天支教给学生带来的触动和改变效果是令人惊叹的。“每当看到孩子求知渴望的眼神,我就更加坚定用我的力量来帮助他们的决心。”曾参加支教的至善生袁霞如是说。从此,至善学院将公益服务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建构的框架之中,一路坚持。
学院连续七年组团到山西静乐县进行义务支教,传授基础知识,拓展兴趣爱好,引领山区留守儿童走进未知的世界。参与师生先后共有125名,为段家寨贫困儿童专门设立的“吾爱”基金累计获捐款15000余元,受资助儿童108人,受益儿童超过350人。
2012年,至善学院发挥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专门成立了以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主要成员的红色社团“尚行社”。通过“尚行”鼓励至善生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尚行社负责学生义工队伍建设以及公益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在“尚行社”的带动和工作下,参与义工活动的同学越来越多,渐渐形成了规模。为此,学院自2012年起,逐渐与无锡市人民医院、无锡市图书馆、崇安区辅读小学、江南艺术幼儿园等单位建立起固定的义工服务点,为至善生投身公益活动搭建更加稳定的平台。同时与校内招生办、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等部门加强联系,多批次组织至善生担任学校招生的义务宣传员、国际交流接待的志愿者。
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我们看到公益服务让至善生感受到被需要的愉悦感,为他人服务的成就感和参与学校社会工作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同时,我们也看到,还有大量的至善生并未有机会体验这一过程,未能真正认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含义,甚至还有少数学生遇事的冷漠态度和自私举动让人忧心。我们感到,公益之路,任重而道远。
◆ 多措并举,公益进入全员时代
2016年初,经至善学院教育指导委员会和至善学院管委会研究决定,在至善生中实施“全员义工制”,培养学生公益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至善学院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培养至善生公益精神的实施办法》,自2015级起,在低年级至善生中推行全员义工制,要求每人每学年参与义工服务20小时以上。
为了配合推进全员义工制的实施,至善学院多措并举,多管齐下。首先,完善义工管理服务机制。一是建立经费保障制度,建立义工服务专项基金。为义工提供基本保障以及为义工购买必要保险等。二是建立义工培训制度。依托服务单位和校内资源,通过集中辅导、座谈交流、案例分析等方式,对义工进行岗前培训和技能培训。三是建立义工考核制度。至善学院实施义工统一编号,建立义工档案,根据义工的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对义工给予相应的星级考核认定,考评情况与学院考核成绩直接挂钩,评先奖优,选树典型。
其次,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尚行社”的职能。“尚行社”负责义工岗位联系、设计、沟通和招募,负责义工队伍的培训、管理、考核和激励,负责义工工作的宣传、总结、表彰和分享,负责学院公益文化的凝练和传承。通过重点扶持“尚行社”的建设,让其成为义工与服务单位的纽带,成为公益精神培养的实施载体。
再者,拓展更宽广的义工服务平台。服务他人可以从服务身边的同学做起。至善学院进一步拓展了公益服务的含义,将义工岗的设立由社会、校内一直延伸到院内,成立学生自治中心,将中心定位为至善生自我服务的学生事务管理机构,成为提高至善生的向心力、凝聚力、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的重要平台。同时至善学院不断拓展校内校外公益服务领域,扩大公益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将教育所愿、学生所需与社会所缺巧妙地整合,设计有新意、接地气、受欢迎的公益项目,让学生在公益活动中培养意识,收获成长。
◆ 守本求新,透过公益理解“至善”
在至善生中开展公益服务,提升社会责任和公益精神,既是至善学院教育指导委员会全体委员的认知与共识,也是至善学院人才培养的使命和内容。至善生作为江南大学优秀学生的代表,在享受傲人荣誉金和资源倾斜的同时,更应当承担起与此相对等的义务,争做学习上的排头兵和实践上的先行者,为身边同学树立榜样,为公益服务率先垂范,为地方建设贡献力量。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同学们通过参加公益服务,可以深入接触社会,加深其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同时,在公益服务中,检验所学,陶冶情操、提升品格,收获友谊与成长。
阅读(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