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又是一个多雨的清明。雨水,湿润着我们的思念。
晾晒着如烟的陈年往事,看着滴滴雨水,打在街上慢慢移动的雨花伞上,谁知道伞下浸湿的是怎样的心情呢?一束鲜花寄哀思,一杯清水明月夜。古往今来,为什么清明成为了哀伤的代名词?清明时节,我们带着忧伤的情绪去扫墓,连春雨也失去了它应有的活力,淅淅沥沥的小雨,缠缠绵绵地下,带走的是多少人山高水长的忧伤?现如今,清明还是那个清明,但是我们是不是要换种方式来聚焦生死了呢?
古语也有言:“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淡看生死,无非别离,哀之思之,自在天地。换一种心情,我们自然会发现另一种清明——运动的清明。那逝去的,必定是希望生着的,是快乐的。寄托哀思的另种方式,便是达成逝者的期望。走进自然,走出忙碌的世界,去看看恬淡的生活,也就是接近了土地,接近了地下人的心。活着的人只有好好的活,就是对死去的人最好的祭奠。想想汶川地震吧!活着的意义是要倒塌的城市重新站起来!淡漠了生的意义,想象着死的华丽为早已驾鹤西游的逝者留一份微笑,因为他们有着自由的灵魂。
春游吧!踏青吧!给清明一份活力,给自己一份轻松!即使是淋雨,也可以当作是对我们灵魂的洗礼,是一个美妙的小插曲!
有人说:“没有正确生死观的民族,大抵是没有光明前景的。”我们的社会可以老龄化,但我们的民族却不可以老朽。一切活力均来自于运动,一个运动着的清明,显然要比一个死寂的清明好的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