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日报2月29日讯】(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朱同丹)“幸福无锡”是打造“四个无锡”的最终归属和价值目标。 “幸福”是一种主观欲望得到满足,感受愉悦的心理状态。同时,“幸福”又是一个动态的相对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定内涵。当代“幸福无锡”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第一,追求基本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中的社会发展、民生发展指标也是全力打造“幸福无锡”的发展目标。通过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使无锡的现代化真正成为人民认同、成果共享的现代化。
第二,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的价值取向。心理状态的主观满足是建立在客观条件基础之上的。老百姓“幸福感”的客观基础主要有收入、住房、医疗、教育、社会稳定、社会文明等,建设“幸福无锡”就是要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在这些基本社会生活条件上得到满足和愉悦。
第三,推进“第二个率先”的有力抓手。基本现代化高于小康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显著提升。全力打造居民生活富足、社会和谐稳定的“幸福无锡”,既是衡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依据,更是大力推进“第二个率先”发展战略的有力抓手。
当前清醒分析现实状况离“幸福无锡”建设目标的差距十分重要。可通过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来看建设“幸福无锡”的努力方向。
首先,从无锡“十一五”期间纵向发展来看。无锡人均GDP增长,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迅速,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每万人拥有医生数、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增长速度仍存在差距。
其次,从长三角16城市横向比较来把握。根据2010年数据,从经济发展指标看,无锡人均GDP在长三角排名第一;从社会发展指标看,每千人拥有医生数,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排名,每万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排名,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很相称。从生活质量指标看,无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于第七位、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第五位。虽然近年来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也作出了较大努力,但是在与排名第一的人均GDP的对比中,人均收入的排名相对靠后。从纵向、横向比较综合来看,无锡的长处在于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短处在于社会发展仍有不足。实际收入、医疗卫生、高等教育事业和高素质人才较落后,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称。今后要把已经制定的居民收入倍增计划、高素质人才引进计划、加决社区医疗事业发展等措施落在实处,特别是要在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上下工夫,根本改变“经济发展腿长、社会发展腿短”的不协调局面,力争打造出在长三角领先的“幸福无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