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划界问题”即什么是科学。“科学方法论”总的来说就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系列规范与方法。而对于方法论,例如科学分界的差异,科学理论的建构与科学理论的评价等一般问题就属于哲学研究的范畴。
科学哲学的研究价值
从现实角度来看,研究科学哲学可以给人关于“科学是什么”的一般性的看法。上个世纪90年代和70年代曾经在美国出现了两场“宗教创世论”与“进化论”的争辩。争辩的原因是对于“创世论”是否是科学,能否进入课堂成为教材双方的看法不一。在法庭审判时物理学家说创世论不是物理,数学家说创世论不是数学,地质学家说创世论不是地质。而此时科学哲学家从科学的定义出发表明“创世学”不是科学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经过两次的审判,科学哲学家的阐述为法官提供了依据,最终审判将创世论归纳为宗教。从“创世学不是科学”这个例子我可以看出,科学哲学就是从现实层面出发,从一般性的科学出发。
“科学划界问题”的三阶段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讲,“科学划界问题”主要有三个阶段:科学实证,科学建构和科学实践论
科学实证
科学实证简而言之就是证据与逻辑。哲学主要有两大传统,分析哲学传统和思辨传统。欧陆的思辨哲学强调思维辩证法,英美的分析哲学强调逻辑对科学问题分析的研究。
早期的科学哲学方法论——实证主义就是分析哲学。今天的科学哲学的研究主要还是属于分析哲学。分析哲学出现判论黑格尔运动,就是欧洲哲学。哲学大师海德格尔是典型的思辨哲学家。他曾经说过“之所以没有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不即否定存在?还是刚好相反,否定和不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没有存在?”读起来云里雾里,其实就想定义一个过程 “没有”。后来逻辑学家从逻辑的角度分析他的这句话没有意义,属于形式逻辑。此外,思辨哲学的传统也引起了科学家的很大反感。于是大家也就更倾向于分析哲学,而科学哲学就是从分析哲学出来的。
一个句子要有意义,需要有两点,符合逻辑和可以证实。所以,科学命题的出现也要有两个标准,是逻辑和证据。这就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划界观。逻辑实证主义是一个命题能够获得证据,得到证实就是有意义的,也就是科学的。逻辑实证理论在20世纪提出,该理论后来进一步完善,提出命题要是科学的就必须观察一系列东西。但这个理论也存在问题,即一个科学的命题存在是普遍的,但实验室只能做单纯的个别判断。由单个问题怎么上升到普遍这就存在逻辑矛盾。后来提出不可能有绝对的证实的理论,只可能有逐渐验证假设或理论成立。并且提出要用概率表示证据对假说提供的支持强度。概率越接近1,假设的可行性越强。因为曾经大家对证据一视同仁,认为所有证据的分量相同,证据越多,科学性越强。科学史上的判决性实验推翻了这个理论。证据其实也是有质量上的差别的。
对一个理论的选择或评价完全客观化很难做到,因为会受到主观概念性的影响。完全逻辑化是做不到的,于是除了证实,还可以证伪。有的问题无法证明,所以提出证伪性标准。波普提出证伪,即找出一个与理论不符合的例子证明该理论不成立。证伪性从知识进化的角度出发,从知识发展角度判断科学与非科学。
划界标准证实与证伪都是通过实验让你说话,实验的结果告诉你理论的正确与否、科学与否。实证论完全是通过静态的来判断科学与否。而科学家自身的因素没有包括在内。于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出现了另一种理论——把界定科学的权利交给了科学共同体“范式理论”。常规科学认为现在研究的科学由公证的理论决定。这理论包括研究的方法有哪些问题要解答,怎样解答才能被接受。这些就是范式。在那阶段大家认为,一群人在一起按照范式做的就是科学,不按照做的就不是科学。而库恩提出这些范式是内部规定的。比如做数学必须按照数学家的语言、公式、概念去做,如果不按照就不行。科学必须要按范式圈子共同体的规范去做,这种规范的形成要靠大学的教养,在大学去行科学家之行,做科学家之做。
科学建构
“范式理论”把界定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的权利交给科学共同体,这共同体就是大家既知的理论和规定。这个理论承认了在科学之间作为人的共同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存在,此理论后期走向了社会建构。
社会建构理论出现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建构(SSK)的基本意义是科学不是对自然的反应而是对权利政治的反应与象征,主要从社会角度出发。著名的有波义耳和霍布斯的一场争论。正是因为波义耳绅士和英国皇家协会首任会长的身份,大家才接受他的说法。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近代科学是在17世纪的英国文化中产生。
还有一种理论——理性科学主义认为,科学实际上是一种性的产物。社会建构是性的建构。他们认为科学包括了男性的客观化抽象,女性的主观化、具体化抽象。这个观点认为男性学好科学是很正常的,所以受到很多人的批判。
社会建构与理性主义研究都有一定道理,不过后来,科学建构使科学的真理性丢失,完全服务于权利的现象十分严重。物理学家索卡尔曾给著名的文化研究杂志《社会文本》递交了一篇文章,文章中故意制造了一些常识性的科学错误,目的是检验编辑们在学术上的诚实性。结果主编们都没有发现这些错误,一致通过后文章被发表,由此引发“什么是科学”的大论战。
科学实践论
科学实践论就是在实验室看科学家怎么把实验做出来,由此去研究科学的问题。科学的真正意义是对生活的追踪,而不是凌驾于权力。
研究科学哲学,首先要立足于科学实验,去看科学究竟是什么,不完全以文本为主。现在很多人都会思维定势,认为现实中发生的事应该怎样,而不会去想为什么应该这样,这也不会使我们的生活有所改变。科学是科学家在真实的实践中生成的。科学家不要成为书呆子,要注意自己情商的培养,还注意自己的社交能力。这就是所谓的一个不能少。
科学哲学发展的启示——还原生活
研究科学一定要尊重事实。要先把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来,而不是用脑海中概念性的想法去轻易评价。然后再去思考解决问题。生物勘探本是研究生物资源,现在演变为生物剽窃问题;黄金大米本是专利性问题,现在演变为送给贫困饥饿地区,不要钱。
科学上的争议本身可以解决,关键是这些争议在研发过程中如何被掩盖并被大家接受。关于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有两种。一种是美国的管理原则,该原则证据不充分,表明其安全与否看市场和销售的反馈是否好。因此,美国的转基因食品是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的。而欧洲注重人文主义,所以欧盟是对转基因食品过程很重视,追踪调查在过程中转基因食品是否有危害,这样就可以减少危害。
转基因兼用药性与实用性,因此,转基因食品也要从药物的角度来进行检验,并将实验结果显示出来。此外,还涉及社会、经济、政治等一系列问题,只有把所有的原因都找到才能解决。不要凌驾在事件之上而是要深入事物的深层去研究问题,这就是科学哲学发展到现在给我们的启示——还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