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要闻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抗日战争研究的新资料、新视野”学术讨论会暨2024年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年会在我校召开

发布日期:2024-09-24  来源:历史研究院   文:陈良琨 图:蒋天祺 审核:刘大禹

9月20日至23日,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与江南大学主办,江南大学历史研究院和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抗日战争研究的新资料、新视野”学术讨论会暨2024年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年会在江南大学召开。校党委书记吴正国、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王建朗、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士华、副会长黄道炫、周勇以及20多位理事成员参加会议。江南大学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刘大禹及研究院师生也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江南大学历史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朱庆葆主持。

开幕式上,吴正国致欢迎辞。他指出,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史上的重要篇章,研究并弘扬历史是学术工作者的责任,同时表示江南大学作为教育和科研重镇,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最后祝愿此次会议取得丰硕的成果。王建朗代表学会致辞,并对会议的承办方表示感谢。

学会的工作报告环节由高士华教授主持,王建朗作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年度工作报告。他表示,本次年会的主题为“抗日战争研究的新资料、新视野”,旨在探讨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前沿动态,以及如何利用新发现的资料和创新的视角来深化研究。他总结了上一年度学会的工作成果,肯定了学会理事们的贡献,期待各位成员继续发挥作用,使学会工作不断推陈出新。

第一场学术报告的主题为“研究与展望”。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黄道炫教授主持,与会专家依次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发言。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提出了上海市学界对抗战胜利80周年庆祝活动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朱汉国教授通过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战史叙事变化,分析了我国抗战史研究的进展。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臧运祜教授重点讨论了日本侵华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宋志勇教授建议尽快筹划抗战胜利80周年的纪念活动。哈尔滨师范大学李淑娟教授提出加强日本侵华罪证宣传的相关建议。这些发言为抗日战争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第二场学术报告的主题为“华中抗战研究展望”,由朱庆葆教授主持,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李金铮教授指出田野调查在抗战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前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教授提出新四军研究的潜在突破方向。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曹必宏分析了日伪统治时期江苏高等教育的状况,揭示这一时期教育领域的复杂局面。江南大学历史研究院刘大禹教授报告中共对江南抗日游击武装的整合。此次报告为华中抗战的研究提供了更深入的展望与方向。

第三场学术报告的主题为“新资料与新视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杜继东研究员主持。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陈谦平教授探讨了抗战时期法国和日本对中国南海诸岛的侵占。杭州师范大学袁成毅教授聚焦于抗战时期中国争取国际援助的道义与法理逻辑,提出了新的思考维度。南京理工大学陈钊教授分析军事工业史未来研究的可能性。苏州大学武向平教授通过分析“黄城事务所”对中共抗战的调查,提供了关于抗战时期中共组织活动的新视角。这一场报告通过新资料的引入和新视野的开拓,为抗日战争的研究注入了更多新的学术资源与讨论空间。

第四场学术报告的主题为“区域特性与关联性”,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陈谦平教授主持。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张连红教授探讨了中共战时动员话语的表达方式,解析中共在不同区域中的动员策略及其关联性。浙江大学历史学院陈红民教授分析台湾地区抗战的独特背景与特点。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江沛教授通过1942年河南大灾荒的事件,揭示了抗战背景下的社会危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黄道炫教授呼吁加强对正面战场的研究,以更全面地理解抗战期间各区域的相互关联与影响。这一场报告通过分析各区域的特性与互动,拓展了对抗战时期中国社会复杂性的理解。

闭幕式由张连红教授主持,王建朗对此次会议总结发言,报告了学会接下来的工作计划。朱庆葆教授代表主办方致闭幕辞,他肯定了本次会议的重要性和学术价值,介绍了江南大学历史研究院自2022年11月成立至今的基本情况及其所取得的一些成绩,感谢希望各位专家和学者对历史研究院发展的支持,期待未来继续深化合作,推进历史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

本次“抗日战争研究的新资料、新视野”学术讨论会暨2024年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年会,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探讨了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前沿动态,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会议现场

江南大学党委书记吴正国致辞

中国抗战史学会会长王建朗致辞

江南大学历史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朱庆葆致辞

与会专家合影

阅读( (编辑:历史研究院)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