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菁菁校园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菁菁校园

生物工程学院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 争做时代新青年”雷锋日活动

发布日期:2023-03-06  来源:生物工程学院   文:刘洛君 宋大有 图:生物工程学院 审核:周云龙

3月5日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60周年纪念日。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重要指示精神,领悟并践行新时代雷锋精神的新内涵,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生物工程学院以学习雷锋日为契机,开启“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月活动。引导广大团员青年主动响应号召,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让学雷锋、做好事蔚然成风,续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雷锋精神大家谈,传递信仰的力量

3月5日,生物工程学院邀请“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援派教师帅桂兰与“雷锋特称团支部”酿酒2102团支部展开面对面交流,学院分团委书记许亦男主持座谈。帅桂兰从援疆的亲身经历讲起,以照片的形式,与团支部同学分享退休后选择继续投身教育事业、支援边疆的初衷,以及在这段援派经历中的收获与体悟。讲述中帅老师句句不提奉献,做的事却无不体现奉献,她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一段援疆路、一世援疆情”的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崇高精神,号召广大青年身体力行投身到志愿服务之中,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帅老师身上那份无私奉献、不计回报的品质让我深受触动,作为‘雷锋特称团支部’的班长,我更应该以身作则,带领团支部广大青年走在前列,深刻领悟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用行动诠释新时代的雷锋精神。”“雷锋特称团支部”班长赵东琳在交流中发言,其他团支部成员也踊跃参与讨论,共话“新时代背景下雷锋精神的现实意义”。

雷锋日活动当天,学院还举行了“雷锋特称团支部”交接仪式,“雷锋特称团支部”称号从生物1901团支部传递到生工2202团支部,充满仪式感的交接彰显代代传承的力量,生工2202团支部团支书沈芷毓表示,必将努力传承和发扬“雷锋特称团支部”的优良传统,和全体团支部成员一道,奋力践行雷锋的“钉子”精神,脚踏实地干实事,让雷锋精神落地生根,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争做时代新青年。

雷锋语录永流传,领悟文化的魅力

“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这些雷锋同志的名言始终萦绕在耳畔。3月5日,学院组织以书签接龙答题的形式带领广大师生重温雷锋经典语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优秀品质潜移默化地走进每个人的心田。同时活动现场还设置了剪刻雷锋事迹剪纸的文化互动体验区,以传统艺术的魅力吸引同学们摩拳擦掌参与其中,在一笔一划的篆刻中雷锋同志的形象更加生动立体,雷锋同志的事迹更加深入人心。在答题区接龙成功的林佳玉同学谈到重温雷锋语录的活动非常有意义,她说:“雷锋同志提到的‘螺丝钉’精神,是我从小到大最熟悉的,我们是听着雷锋叔叔故事长大的一代,学雷锋从来不是嘴上说说,而是我们青年应有的担当,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志愿服务勇践行,绽放奉献的光芒

校内师生座谈、文化体验如火如荼;校外志愿服务队一心扑在“奉献”上。学院“梦想发酵家”志愿服务团队,前往惠山森林公园应急救援服务站,开展急救知识科普与景区垃圾清理志愿服务。在蓝天救援队成员鹿蜀的讲解下,服务团同学再次认真学习、巩固了应对心脏骤停的救援知识与实操要点,并与救援队成员一起,为景区的游客们进行科普宣讲。从确认救助者呼吸情况,到规范操作心肺复苏术(CPR)、正确使用AED设备,同学们为游客进行着耐心讲解与生动示范。同时,团队成员在惠山二茅坪进行卫生打扫,认真清扫、捡拾地上暴露的垃圾与杂物。沿着上山的前行路段,随手丢弃的烟头、卫生纸、果皮都没有逃出志愿者们的“火眼金睛”,在同学们的努力下,沿途的道路再次变得整洁卫生。志愿者们从小事做起携手传递温暖,以实际行动践行“向上”“向善”的雷锋精神,弘扬时代新风,彰显青年担当。

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60年来,雷锋精神广为弘扬、赓续传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忠诚于党、奉献祖国、服务人民。乘时代东风,响应时代号召,学院将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以此为起点开启雷锋月系列活动,丰富拓展学雷锋活动的平台载体,使学雷锋活动更有时代感吸引力,引导广大青年自觉把个人追求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帅桂兰老师分享援疆经历

“雷锋特称团支部”交接仪式

活动合影

活动现场

“梦想发酵家”志愿服务团队与无锡蓝天救援队合影

阅读( (编辑:韩俊)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