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教学科研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教学科研

以现代科技助力传统艺术教学——《“数字模型”辅助声乐教学探索》评析

发布日期:2020-05-06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有德乡

当前关于声乐演唱与教学方法的研究方兴未艾,成果颇丰,对于声乐教学方法的研究亦在其中,但深入研究的成果不多,总体而言在研究范围与研究深度上都比较宽泛。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系李恩忠副教授多年的舞台实践经验和多年的大学声乐教学经历,使得他积累了丰富的声乐教学经验,对探索出一种新的声乐教学方法研究颇有心得。看了他发表于权威期刊《艺术百家》的论文《“数字模型“辅助声乐教学探索》,很受启发。

第一,结合智能交互数字媒体技术,协同解决传统声乐训练方法的局限性。李恩忠老师自在江南大学从教以来,负责“江南音乐”课程群的规划与整合,承担了《声乐演唱》、《重唱》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凭借着他多年的大学声乐教学经验,以及举办“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无锡分会场)”音乐教学实践音乐会、江南大学“艺术课堂”等活动经历,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实践材料。除了进行常规的声乐教学工作外,还将当代数字化多媒体技术运用于音乐教学,通过“数字模型”将教学内容进行直观化演示,借助数字化设备(如计算机、摄像头、麦克风等数字化软硬件等)将演唱过程中的呼吸、发声、音色处理等运行状态与机理进行了详细的数据记录,并对用词模型展现演唱时各器官所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进行深入剖析,这样就为声乐训练提供了一个相对客观的参照,协同解决了传统训练方法过于依赖演唱者个人领悟力的局限。在此基础上申报了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智能交互背景下的本科声乐教学新模式》进行研究,该文就是这个项目的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采用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方法,协同解决传统声乐训练方法的抽象性。李恩忠老师与数媒专业的老师共同协作,横跨音乐学、计算机科学、传播学和管理学等学科,对智能交互背景下的声乐演唱与教学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声乐演唱教学模型,通过电子传感器捕捉人体发声所运用各部位的运行轨迹进而构建声乐演唱“数字模型”示意图,利用肌体三维动态图形和声波律动形态直观地告诉演唱者学生应掌握的肌体发声状态和科学的声音律动,辅助演唱者更准确地把握声乐教学的要求。进而对“数字模型”辅助教学原理的直观性、客观性原则进行分析,形成并完善了"以学为主、以研为先、以演为辅"的一整套教学方法与体系,紧密结合国家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对基于智能交互的数字媒体应用系统进行声乐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在前沿领域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学术造诣与文章的学术深度。

第三,结合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与相关教学工作,将研究成果开创性地运用于实践之中。随着以人工智能平台下的交互教学为代表的数字媒体技术的普及,在教学中,李恩忠老师将“数字模型”概念和技术引入当代声乐教学,数字化科学技术为声乐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使得声乐教学过程更加直观、科学,更加具有互动性,使教学手段不断具象化与形象化。李老师以“数字模型”辅助教学,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教育观念、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来重新建构,他所创设的“艺术课堂”实践音乐会,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的演唱、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得到很好地锻炼与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系师生在无锡大剧院、江南大学文浩馆等舞台进行表演的场次逐渐增多,学生的表演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形成“教、研、演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鲜明特色,学生真正做到了主动听、主动演、主动做。“数字模型”辅助声乐教学在江南大学音乐系的声乐教学中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受到一致好评并获得一系列奖项,这些都展现了声乐专业学生演唱水平的全面提升,这可谓都是教学研究成果上的显著突破。

总之,这篇文章以“数字模型”辅助声乐艺术教学这样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对其应用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使用数字化媒技术改变了我国声乐艺术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使其具象化、形象化,这一切既是李恩忠老师个人的创新,同时也应值得我们广大同行们的注意、重视与借鉴。

作者简介:有德乡男高音歌唱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苏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泰州音乐学院院长

文章简介:《“数字模型“辅助声乐教学探索》一文载于《艺术百家》2019年04期,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智能交互背景下的本科声乐教学新模式”(项目编号:T-c/2013/06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江南地区民俗艺术的传承与开发研究》(项目编号:14YJA760013)阶段性成果之一。

阅读( (编辑:宣传部)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