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一行访问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并作学术报告

发布日期:2023-04-24  来源: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文图:董亮亮 审核:董玉明、潘庆伟

4月17日上午,清华大学王朝晖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杨晓伟教授应邀来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并在化工楼A316会议室分别进行了两场题为“酰亚胺功能化的分子碳”和“新型多价离子电池”的学术报告。

董亮亮副教授主持了该报告会,对王朝晖教授和杨晓伟教授的来访致以热烈的欢迎,学院众多师生参加了报告会。王朝晖着重介绍了分子碳对揭示碳纳米材料结构性能构效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系统介绍了团队近年来基于核心稠环结构-莱啉(Rylene)酰亚胺的相关研究工作,并指出这类分子基纳米碳具有合成灵活、结构可定制、性能多样、加工性能和稳定性优异等特点,王朝晖逐层递进,激发了在场老师同学的学习兴趣,讲座结束后,王朝晖就该领域的相关问题同参会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交流讨论。

随后,杨晓伟以“新型多价离子电池”为题,首先介绍了以镁、锌为代表的多价金属离子电池体系在储能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挑战与难点。随后,从分子层次的溶剂化离子结构调控、单元层次的复杂界面传递过程解耦,到系统层次的电池器件组装等三方面出发,介绍了其团队相关研究成果。最后,杨晓伟针对水系锌离子电池的锌负极界面稳定性,揭示了影响电池安全性及稳定性的制约因素是锌离子-水偶极作用引发的析氢反应,并且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此次报告引起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积极讨论,拓展了师生们的科研思维,并且营造了浓厚学术研讨氛围。


报告专家简介:

王朝晖,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有机光电子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10年“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201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4年获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2017年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长期从事酰亚胺功能化分子碳的设计、合成和可控组装以及分子器件的研究工作,迄今在《化学研究评述》(Acc. Chem. Res.)、《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在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150多次。

杨晓伟,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2011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2009-2014年在澳大利亚Monash大学先后任研究助理和博士后研究员。2014年任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研究员,2020年开始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曾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科技部青年973计划、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国家基金委面上/青年基金资助。以第一/通讯作者在Science、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等高水平期刊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最高单篇他引1500余次。

王朝晖报告现场

杨晓伟报告现场

阅读( (编辑:董亮亮)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