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启程向未来•贯彻党代会】张海峰:同题共答守初心 铸魂强师育新人

发布日期:2024-12-31  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 张海峰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江南大学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于12月28日胜利闭幕,这是学校进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阶段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面总结了学校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全面擘画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蓝图。

为深入学习贯彻学校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特别推出“回首奋进路•迎接党代会”“擘画新蓝图•聚焦党代会”“启程向未来•贯彻党代会”系列报道,邀请部分党代会代表分享自己的思考与展望,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锐意进取、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和使命感,奋力答好“教育强国、江南何为”的时代命题。

学校第五次党代会报告指出,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把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贯穿于教师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全过程各环节,探索形成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业务能力建设相融互促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战略要求,也是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的重大战略部署。如果从教育、科技、人才中,提取一个“最大公约数”,那就是“高质量”。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发展靠教师。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第一资源,是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基础支撑,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着重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2024年8月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也重点围绕坚持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培育涵养、弘扬践行、引领激励等作出相关部署。这些都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确立了行动指南。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只有师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样的高等教育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才是有高度有温度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学习、宣传、贯彻学校第五次党代会精神,谱写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江南风格的研究型大学建设发展新篇章,更要深刻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守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铸魂强师,立德树人,交出“教育强国、师者有为”的满意答卷。

坚持让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让教师努力成为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才能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引路人的责任,这是大学建设的首要职责,也直接决定着大学的办学实力和水平。“困惑的人,是无法解决他人困惑的。”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就容易缺钙。越来越多事实表明,大学生“空心病”问题的背后往往折射出高校教师自身的问题。以科学理论引领、用科学理论武装,是高校培养教育家、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并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概括了教育家精神的内涵。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要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健全教师理论学习制度,让有信仰的人讲好信仰,不断增强师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努力锻造培育师生价值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成长共同体。

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讲,“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达了他的教育观点:“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重视教师,才能实现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实现教育兴邦”。过去我们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现在,教师要有一潭水,授之以渔,只有优秀的人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面向新时代新任务,要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着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课程、进教材、进头脑,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发力、思政课堂与身边现实双向贯通,建好大思政课,及时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形势与政策教育,以“课程变革力”强化“思政引领力”,以“思想伟力”凝聚“成长动力”,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落实在学校、社会、心理、网络、家庭等全场域全环节,纳入思政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全过程全方位,坚持不懈推进“五育并举”,推进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浸润、劳动促进,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造就心怀“国之大者”的“大先生”。心怀“国之大者”,也就是“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对教师而言,就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要了然于胸、外化于行。而“先生”一词是对德高望重、学识渊博者的尊称,强调了一种修为、一种精神和一份崇敬。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大先生”的标准,勉励教师要成长为 “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先生之“大”,应在学问之深、品德之高、格局之大,有大德、大爱、大情怀,有超出或高于一般人的品质和智慧。在新时代,高校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当好“人师”,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尤其当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数字革命如汹涌浪潮,与初探互联网的“80后”、生于PC互联网成熟期的“90后”相比,“00后”社会态度更加开放包容,沟通渠道更加畅通,获取知识的方式已经从读书变成了读屏,面对被AI改变的“00后”甚至“05后”,构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新场景,教师既要放眼国际、兼收并蓄,又要站稳立场、扎根中国大地,不仅有充足的知识储备、精湛的教学技能,还要辩证地看待教学和科研,有因材施教、启智润心的育人智慧,用坚定的信仰引导人,用高尚的人格塑造人,用宽广的胸襟包容人,用博大的情怀影响人,用渊博的学识教育人,甘为人梯,薪火相传。

阅读( (编辑:于乐)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