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文化软实力视域下中国文学外译话语体系构建

发布日期:2025-05-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陈伟 潘佳琪
资料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为文化软实力视域下中国文学外译话语体系构建提供了指引。

翻译与文化软实力研究:学理接口与互动机制。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则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语言由此成为文化软实力的转化资源与提升工具。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间的交流和传播——语言、文化与翻译之间的本质联系深刻建立起翻译与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学理逻辑。文学既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反映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文学翻译由此比其他类型的翻译更有优势、更潜移默化地获得他国读者的文化吸引力,成为翻译与文化软实力关系的经典体现。

软实力作为一种历史或社会实践变量,有着独特的发生机制,即软实力资源自身只是设定了一种介质或可能性,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转化为软实力。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语言产品能否真正促进软实力的产生或提高,受制于自身的品性和质量。这一机制传导到文学外译,就使如何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成为中国文学外译话语体系构建的中心问题。

纵观东西方翻译史,每一次翻译运动都铭刻了特定社会意识内涵与价值原则,由此形成特定的翻译话语体系。吴汉全认为,话语体系本质上要“呈现思想的功能”,集中反映一个国家在特定时代的社会意识和价值取向。一般而言,翻译大都旨在对他国文化的传播与学习,遵循“忠实”或“对等”的最高准则。文化学派重视翻译背后的文化竞争和文化对翻译的干预,着意描绘翻译活动与人类文化学共同塑造的图景,其话语体系正如王东风所说,是“用本土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去置换原文中具有他性的话语表达”。

文化软实力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具有内涵同一性,又具有价值同一性,契合当下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主题。在中国文学外译与文化软实力合力构建的新范式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价值内涵,基于现代文明的“对话”和“认同”则成为话语体系构建的两大支柱。借助创造性或融通中外的翻译,促发并建立中国文学作品与其外语版本基于共有文化意义空间和文明价值理念的平等对话机制,引导他者对中华文明理念接触与认知,同时摒弃博弈或零和游戏理念,着眼于自身文化的现代文明建设,最大限度地寻求或促发“认同”作为文化接触的内化的意向性反应,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文学外译话语体系构建的文本内涵与叙事维度。文化软实力视域下中国文学外译话语体系有着基于文本思想内涵维度的规约,即以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纲,着意书写并呈现中华文明,并将之纳入世界文明体系进行对话,关注两两之间基于人类共通情感、思想与价值的交流互鉴。由此,文化软实力视域下中国文学外译话语体系要构建一个双维文本选择模式:一是基于现代文明对话进行的立意书写,二是融合或平衡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故事叙事。这就存在着一个中国文学外译作品的计划性问题,重视外译文学作品基于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主题选择”与“文学框架”设计。文本选择理念同样映射到中国文学外译实践中:基于现代文明精神或人文关怀进行故事“再叙事”,推动文明对话。

不同国家或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学叙事规约。外译的中国文学作品一直遭受质量质疑,被认为缺乏国际化视野。为此,中国文学外译要借助创造性创新性再叙事重构源文本的跨语际叙事空间,聚焦译作的文学叙事表现,借助叙事空间的重建增强译作的审美价值与视野,推动文学外译的对话与互鉴。这里的审美价值不只是指向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的“美感”,也不只是指向一个作家形成的“个性表达”,更指向人性光辉、人文关怀、情感共鸣、思想启迪、想象力激发、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无论是蕴含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社会文化元素的文化专有项,还是既保留了日常生活的生动性和自然性又具有独特审美意义和精神内涵的日常话语,其翻译都要富于创造性审美价值,有助于重构一个新的叙事空间,推动世界范围内的读者对于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的共鸣与认同。

软实力视域下中国文学外译话语体系批评。在经典翻译学视域,批评系统尊重原文,由此设置“忠实”为核心参数或标准,对译作在语言转换层面的质量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经典翻译学话语体系大抵就是建立在“忠实(核心)→翻译方法(直译/意译)(手段)→对等(目标)”的逻辑链上。“忠实”标准基于意义而设定,其悖论在于不仅意义及其理解具有时空差异,翻译实践自身也存在着作为一种社会性活动的历史诉求。翻译文化学派竭力摆脱于此,把“忠实”置于社会历史语境中进行审察与批判,其背后体现的却是文化竞争和文化对翻译强制干预的政治实践功能。

文化软实力视域下中国文学外译话语体系大抵建立在“文明(人类共通价值)对话(能力)(核心)→翻译方法(再叙事)(手段)→文化软实力提升(目标)”的逻辑链上,其批评系统关注译作的传播与接受质量,因而设置“文明(人类共通价值)对话(能力)”为核心参数或标准,其实质是一个基于中国现代文明形象建构的范式。文化软实力与形象建构有着本质联系,即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形象建构的基础,形象建构则有助于提升该国的文化软实力。可见,软实力视域下中国文学外译话语体系批评以基于人类现代文明与共通价值进行交流与对话的能力为观测点,以中国现代文明形象建构的程度为标准,由此分析中国文学外译所选择文本的全球化品格、翻译再叙事的创造性、译作的文明对话能力、译作的共情与认同能力等,最终形成基于科学本质话语、实现路径话语与历史意义话语三个直观参数的评价体系。

面对当下数智化和全球化叠加的时代浪潮,翻译有必要先验性审查自身的生存逻辑,由此解析并重构自身范式的发展路向与迭代机制,坚持文明对话思维。

(作者系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科学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本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https://epaper.csstoday.cn/epaper/read.do?m=i&iid=7097&eid=51500&idate=12_2025-05-12_A01

原文链接:https://epaper.csstoday.cn/epaper/read.do?m=i&iid=7097&eid=51504&sid=238785&idate=12_2025-05-12_A05


阅读( (编辑:于乐)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