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报5月14日】人工智能正在不断重塑学校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态、资源建设配置方式以及管理评价模式,学校的育人理念和教学模式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如何让人工智能技术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引擎?近日,省教育厅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力争到2027年形成国内一流、江苏特色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实践模式。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井喷式发展带来的教育变革机遇,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表示,《方案》致力于推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教材、教学体系智能化升级,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学段、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助学、助教、助研、助管、助国际交流,打造江苏“AI+教育”改革赋能新生态。
《方案》分为8个部分,共22条,涉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科技创新、资源建设、教育治理等方面,针对不同学段和领域的特点、需求,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和实施路径。其中,基础教育的重点任务是全面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聚力构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新样态。职业教育的重点任务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能力,引导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变革。高等教育的重点任务是加强“人工智能+”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大力培养交叉复合型创新人才。
《方案》提出,要研究出台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指导意见,全面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以南京为例,该市明确提出用3年时间在中小学100%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据该市教育局二级巡视员潘东标介绍,南京发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包括六大目标、八大行动。该市在全国率先成立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由全国高校、基础教育、人工智能企业的知名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统筹推进全市人工智能教育工作。同时,借助产学研用联合体,推进人工智能赋能下的高水平智慧校园建设,打造百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场景。
在高等教育领域,2024年,省教育厅已出台《江苏高校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建设行动方案》。据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徐庆介绍,《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则从更高站位、更全视角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全学段、全领域、全要素的改革发展任务,为江苏高校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建设提供了上位政策支撑,将更加有利于统筹各方资源,协同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助力全省大中小学共同运用人工智能实现育人改革实践创新,构建人工智能领域拔尖人才的超常规、贯通、创新培养机制。下一步,省教育厅将持续加大行动实施力度,全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专业建设,强化重点项目支撑,做好优质资源建设,促进高校交流共享,为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提供坚实支撑。
如何将AI技术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江南大学副校长堵国成介绍说,该校自主研发“智鼋学堂”平台,支持24小时AI助教答疑与个性化学习路径生成。同时,强化“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持续推动“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开展江南大学一流本科课程(智慧课程)专项建设,两批立项86门课程,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该校上线“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测评平台”,并试点开展了人工智能素养合格考试,通过考试的学生将获得AI素养合格证书。
下一步,省教育厅将抓紧研究出台各领域、各学段具体的行动计划(意见、方案等),加快构建具有江苏特色、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工作体系;启动相关重点项目建设,建设一批省级人工智能实验区和实验校,在高校遴选一批人工智能助教、助学、助管、助评案例,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各学段的融合应用;鼓励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抓好《方案》各项举措落地生效,定期开展总结分析,全面梳理、分析、交流建设经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和模式,争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改革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本文来源:江苏教育报http://epaper.jsenews.com/Page/index/pageid/1598370.html
原文链接:http://epaper.jsenews.com/Article/index/aid/8860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