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名高中、名高校“面对面”:新工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如何携手锻造?

发布日期:2025-05-16  来源:交汇点   杨频萍,程晓琳等
资料来源 交汇点

【交汇点5月15日】5月14日,一场聚焦新工科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研讨会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举行。来自江苏10所高校和8所高中的教育大咖齐聚一堂,展开深度探讨。

从中学的“破界启蒙”到高校的“交叉赋能”,从“兴趣驱动”的底层逻辑到“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这场思想碰撞在勾勒江苏新工科人才培养生动实践的同时,也为破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种种难题,提供了参照。

江南大学教务处处长、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李兆丰:

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服务产业刚需”

“新工科不是简单开几个新专业,紧跟传统专业转型升级趋势同样是核心。”江南大学教务处处长李兆丰认为:“上天入地需要尖端技术,与人民幸福生活息息相关的‘吃喝穿用’同样离不开新工科思维。”他以江南大学为例,学校在食品科学、生物制造、纺织工程等领域的深耕,正是新工科“服务产业刚需”的体现,“民生领域的技术突破,同样需要拔尖创新人才——比如用合成生物学改造微生物生产食品添加剂,本质上就是新工科思维的落地。”

而从人才培养的底层逻辑来看,要先“强体魄、健心理”,再“谈创新”。针对当下教育中“重智轻体”的倾向,李兆丰强调:“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底层操作系统’开始构建。”他提出两大核心支点:身体素质是创新的“硬件基础”,心理素质是创新的“软件支撑”。

引导学生走向“应用型创新”岗位,他主张建立“金字塔型”培养体系:塔尖是科研领军人才,塔身是行业骨干,塔基是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比如一名优秀的食品工艺工程师,同样是新工科需要的“拔尖者”。

真正的拔尖创新,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研先锋,也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工匠型人才”。从航天食品到日常消费品,从身体素质到心理素质,这种“向下扎根”的培养理念,为大中衔接提供了新路径:企业需要的不是“竞赛尖子”,而是能解决生产制造中复杂问题的创新者、实践者,这种导向应尽早传递给中学生。

本文来源:交汇点

原文链接: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825def7e4b0044ce9b682c5



阅读( (编辑:于乐)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