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5月21日】在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惠山街道曹张新村第三社区的一间电脑房里,80岁的江南大学退休教师姚鸿滨正耐心地指导老人们如何使用电脑。屏幕上跳动的字符,不仅是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起点,更凝结着姚鸿滨深耕汉字信息化几十载的心血。
革新输入法,投身数字助老实践
多年前,姚鸿滨和妻子柳德钟发现,对于不会拼音和英文的人来说,用传统输入法打字存在很大障碍。于是,开发一套简单好用的汉字输入法的念头,在夫妻二人的心底萌生。
1988年,写字式汉字输入法——鸿钟码的数学模型成功申请发明专利,“会写汉字,就能输入”的朴素理念成为现实。这项以汉字笔画结构为基础的技术,真正打破了拼音和英文输入的双重壁垒。此后,姚鸿滨不断完善“汉字工具箱”软件包,包括“怎样写汉字”“学拼音”及“鸿钟码输入法”等内容。
“我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回馈社会,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退休后,姚鸿滨加入了无锡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参与申办无锡市梁溪区鸿钟语言文化发展中心,还举办了多期零起点学电脑、学打字、学上网等培训班,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科研和公益活动中。
2015年,姚鸿滨自掏腰包改造曹张新村第三社区的一间旧电脑房,配备18台全新电脑,免费教授老年人学习打字、使用智能手机等技能,开启了为老服务新旅程。
2020年的两期智能手机培训网课堪称姚鸿滨公益教学的范本。为适应老年学员节奏,姚鸿滨夫妇除了预先编好教材和发送小视频外,还设置了带时间轴的详细教案:几点几分展示哪张截图、讲解哪个功能点、解决何种操作难题,条分缕析标注得清清楚楚。这些“保姆级”的教程让高龄学员也能跟上进度。
“姚老师教我们正确开关机、辅导打字、操作手机,还无偿提供书籍、光盘给大家,像小学启蒙老师一样有耐心。”学员戴力(化名)曾因不会操作电脑、使用手机、浏览微信而苦恼。参加了姚鸿滨的培训班,经过为期三个月的培训,他使用电脑、手机不再有障碍,生活方便多了。
热心、细心、耐心是姚鸿滨的教学信念。“教学要符合老年学员的身心特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对待他们要有足够的热心、细心和耐心,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真正跨越数字鸿沟。”姚鸿滨说道。
从社区到边疆,推动汉字规范普及
除了助力老年人与时代接轨,曾在人文学院任教的姚鸿滨还有一个愿望,就是进一步推广“汉字工具箱”。
姚鸿滨认为,一些老年学员过去学习的笔画笔顺与现行国家规范不一致,少数人对一些笔画的认识也有问题。因此,他在“怎样写汉字”软件中清楚明晰地讲解演示一些常用汉字的笔画笔顺,并配备相关练习,而掌握笔画笔顺也是使用鸿钟码打字的基础。
“汉字工具箱”已在一些小学应用,不仅惠及本地学生,在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上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合奇县教育部门在与无锡市连元街小学支教团队交流中,对“汉字工具箱”产生了浓厚兴趣。根据当地实际需求,姚鸿滨先后向阿合奇县捐赠了120套“汉字工具箱”,当地小学将其作为语文课辅助教学的课件使用,中学则用作写字课工具软件,共有70所中小学校受益,覆盖学生3000余人。
姚鸿滨这些年所做的工作离不开家人的支持,“汉字工具箱”的开发可以说是两代人的接力传承。姚鸿滨与妻子柳德钟一起完成了软件开发的大部分工作,鸿钟码的命名正是取自夫妻二人名字中的“鸿”与“钟”。小儿子姚青岭硕士毕业后,协助父母不断完善“汉字工具箱”,该工具箱斩获首届香港国际软件大奖赛金奖。
目前,姚鸿滨正在开发最新版本的“汉字工具箱”,还准备写一本《实用汉字新论》。他希望今后能把现有的教学内容、方法、制度等传播到更多的地方,惠及更多的老年人。“从数字助老到推广汉字使用规范,虽忙碌却快乐,我享受这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状态。”姚鸿滨的话语中,饱含科技助老的深沉情怀。
本文来源:中国社会报https://epaper.shehuiwang.cn/epaper/zgshb/2025/05/21/A01/5071096.shtml
原文链接:https://epaper.shehuiwang.cn/epaper/zgshb/2025/05/21/A06/story/9661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