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6月10日】“自去年7月第一次踏上贵州的土地,到2019年5月总结经验归纳出可操作性的扶贫路径,这条路项目成员们走了整整10个月。而从‘鱼米之乡’无锡深入西南地区进行志愿活动,这条路‘红粉笔支教团’坚持了整整十年。”10日,谈及十年支教之路,江南大学法学院的一位老师如是说。
十年时间,江南大学法学院“红粉笔支教团”的足迹遍布多个省份,在年复一年的支教过程中,早就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
贵州、重庆、四川……这些支教点与地处江苏无锡的江南大学相隔平均1600多公里,每年暑期,顶着平均37度的高温,辗转2-3种交通工具,平均耗时15个小时,一支20人的大学生团队就这样出发了。
在三周的时间里,他们平均每人每天授课2小时,翻山越岭1小时只为送孩子们回家,他们用热情换来孩子们的一句“我想跟你一样上大学”,换来村民们的感谢、当地政府的认可,也换来了青春深入基层的无悔回忆。
十年来,超过200人次参与“红粉笔支教团”,给超过8000个孩子带去“外面的世界”,辐射总人数过万,单次微博阅读量就高达3万。
今年5月26日,在第十六届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挑战杯”全国竞赛江苏省选拔赛决赛现场,江南大学法学院“红粉笔支教团”的作品“乡村振兴背景下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路径探究——以贵州织金县为例”荣获一等奖,并入围“国赛”。
除了知识,支教能给大山带去什么?这十年,“红粉笔支教团”也在不断思考着。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红粉笔支教团”的支教活动也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充满生机,先后与多个社会项目建立了合作。
“简单的图片不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于是团队成员与索尼梦想教室合作,将城里先进的课堂设备带到大山,让孩子们在山里看了一场电影;看着孩子们赤脚在水泥地上踢球,支教团与‘传球计划’联系,建了一座足球场。”上述老师说,“红粉笔支教团”作为江南大学法学院的实践团队,坚持每年都在支教的过程中选择一个切入点,充分发挥专业知识,从“法学”“社会学”两大视角观察支教当地的社会问题,展开调研,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总结提炼经验,助力当地发展。
今年3月,贵州织金的扶贫举措成效显著。“红粉笔支教团”成员为此重返贵州,以织金为切入点,总结归纳“织金”经验,成员们走进产业基地观察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状况,走进农户新居切身感受“易地搬迁”带给当地居民的福祉,走进乡间田野跟随当地负责人的描绘,体会村村联合的企业大棚项目带动多村共同脱贫的魅力,走进少数民族蜡染工作室看古老手艺与电商结合后的蒸蒸日上……
十年来,“红粉笔支教团”呈现给大家的,是整整十次普法讲座、超过20万字的调研报告,主题涉及“留守儿童”“流动家庭”“农村养老”“扶贫”等等,一字一句都是团队成员们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所凝练出的对现实的思考。

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
原文链接:http://www.js.chinanews.com/news/2019/0610/188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