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深入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

发布日期:2021-10-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资料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10月11日】研究阐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9月26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聚焦党的创新理论前沿和热点。与会学者表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百年创新发展,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深入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之所以能够成就辉煌,重要原因之一是党能够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再以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伟大建党精神”,就是一个标志性理论创新成果。这一精神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性贡献,对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研究伟大建党精神,需要挖掘地方红色文化、红色资源。南京长江大桥精神就是将伟大建党精神与地方红色文化相结合的典范。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基地主任周显信提出,南京长江大桥精神包含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敢想敢干、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不怕牺牲、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举国同心、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传承南京长江大桥精神,需要将这种地方性的红色文化与伟大建党精神有机统一,并进行深入研究和阐释。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在艰辛而辉煌的历程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徐川表示,要将这些历经百年形成的文化滋养,用于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中,让红色文化融入头脑、融入情感、融入心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梦想。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学研究所所长杨义芹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百年奋斗主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指导思想,伟大建党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撑。

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指导下,立足于时代前沿,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是基于对中国革命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意义在于提供了守正创新的思想方法论,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法理依据。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焕明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绝不是单纯的拼合或混合,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思想结晶,是文化旧形态的鼎革和新形态的化身。离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讲不好中国故事,听不到中国声音,体现不出中国特色。

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深刻的学理内涵。推进学理研究是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性认识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的务实之举。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基地主任王永贵表示,推动学理化研究需要处理好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评价体系的关系,实现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网络话语、生活话语的有效贯通,注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与系统性研究,理清学理、道理和哲理的内在逻辑,把握好守正与创新、批判与建构、逻辑与历史、中国理论与世界视野等方法论的关系。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戴锐提出,学术是对规律的追寻和对未知的发现。要想成功实现党的创新理论学理化,必须改善学风、调整利益心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思维工具和理论武器,真正为人民、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

会议由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


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http://www.cssn.cn/

原文链接:http://news.cssn.cn/zx/bwyc/202110/t20211011_5366102.shtml

阅读( (编辑:张青)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