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生动实践

发布日期:2023-04-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明海英
资料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4月24日】中国共产党既是善于理论创新的政党,也是善于及时将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给人民大众的政党。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宣传思想工作盘活基层、打牢基础的重要改革。

创新新时代基层思想政治工作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经历了自上而下顶层布局,到地方试点探索,再到全面铺开的演进历程。各地围绕本地群众的语言习惯和接受能力,用方言俗语的形式将理论与群众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用群众身边的、耳熟能详的、生动鲜活的案例和实实在在的数据去阐释理论的高度和思想的深度,透过小切口去讲述大道理,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愿意听的大白话、家常话、真心话,讲透讲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谛,传递党的“好声音”。同时,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基层。

4月15日,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的首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前沿论坛”上,湖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院研究员江文路表示,作为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宣传给人民。不断激发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新活力,创新新时代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整合调配基层各种资源和力量,增强文化服务的综合性、实用性、精准性,让人民群众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有更多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更好地凝聚民心,积极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增进与深化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旨在激活基层社会的思想资源,筑牢城乡基层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思想基础,从而提升新时代党对人民群众的引领力,构建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相适应的文明社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教授萧放表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主要工作目标是从人的心灵建设开始,以共享和参与的方式创造公共化的叙事方式和生产空间,将新的文明理念与人民个体的认同意识直接联通,用共同的理想凝聚起最大的向心力。

积极整合融媒体力量

新时代以来,“百姓宣讲”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有效实现形式。它以各行各业的百姓宣讲员组成宣讲主体,以党的思想理论及其实践为主题,以百姓身边的典型或模范故事等为具体内容,面向群众开展互动化、分众化、常态化的宣讲活动。

“百姓宣讲”让身边人说身边事,将党的声音传送到群众中去。江西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江伟表示,这集中反映了党群沟通的互动关系,通过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在基层落地生根。在他看来,“百姓宣讲”是一套生成并扎根于我国土壤的基层政治传播形态,是对“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对象”的传统政治传播结构的丰富和创新,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政治传播新形式。它基于传播体制的优越性、传播者的群众化、传播话语的本土化、传播形式的大众化,有效回答了党的创新理论如何通达基层的问题。

作为新形势下党中央加强基层思想文化工作、夯实党在基层的意识形态根基的重要举措,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推进与新媒体紧密融合。苏州科技大学副校长温波表示,基层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过程中,根据群众的接受特点和行为习惯,不断探索网络理论、思想宣传规律,提高理论、思想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了线上线下同频共振,使马克思主义在线上线下旗帜高扬。积极整合融媒体的力量,借助VR、AR、AI等可视化技术,构建场景式文明实践互动平台,将原本抽象的理论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大众通过沉浸式体验增强了对理论的感知。同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还抓住了新媒体交互性强的优势,使传播者和大众之间实现双向交流,真正推动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吕宏山表示,要加强文明实践信息服务平台与融媒体中心的深度融合,整合融媒体中心资源,布好信息技术网和信息宣传网;要组建“新时代网络文明实践中心”,提高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整合力,推动业务贯通、功能融通、平台联通、人员打通,实现数据信息、活动内容对接,线上线下互联互通,扩大文化生产及再生产的空间场域,切实提高文明实践活动传播力、影响力。

理论创新与实践深化良性互动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借助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价值引导作用,使党的方针政策和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在吕宏山看来,各地在设计和开展活动项目时,应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艺术创造和活动营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回答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理论热点问题;要坚持以传播党的先进理论为首要任务,采用微党课、微宣讲、视频推送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要继续推进集中性示范活动,结合具体节日和当地特色节庆日等设立相对固定的文明实践活动日,为人民群众提供政策咨询、义诊义检等便民服务,切实增强文明实践活动的场景性和获得感。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每一个基层社会成员提供实现自我教育、自我表达并共同成长的机会。萧放表示,通过开展新时代志愿服务活动,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有效地发挥每一位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国家意识、社会伦理的内化,以共同的文明实践实现国家—社会—人民共同利益的最大化。这将极大地促进传统基层社会组织结构现代化,以及社会组织运行规范化和文明化,为建设“共建共享共融”的基层社会共同体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更加灵活的方式扩大文明实践站点布局,增加其在基层社会空间的触点,不断增强文明辐射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认知,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意愿。应更加重视地方性知识的运用与优秀地方文化传统的接续,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融入地方社会固有的传统文化发展脉络中,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新时代文明实践强调紧密结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关心和服务群众中教育和凝聚群众,通过亲身实践示范和引领群众,不断提高全民道德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潘加军表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顶层设计,以群众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保障、更好的居住环境和更丰富的文化生活等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尊重群众的主体性地位,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将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作为衡量文明实践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要将新平台、新载体、新阵地建设,与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和提升农村服务能力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提升基层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增加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时代文明实践立足当代中国的时代场域,实现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温波表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话筒递给大众,每个人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对象,也是宣传者。这样便可以架起理论和群众日常生活之间的桥梁,常态化、高效化地引导人民群众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理论“大众化”和“化大众”在基层转化为生动的实践。


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http://sscp.cssn.cn/

原文链接:http://sscp.cssn.cn/xkpd/xszx/gn/202304/t20230424_5624289.html

阅读( (编辑:张青)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