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江大学子三下乡:蓝天沃土育红色基因,步步阶梯助教育振兴

发布日期:2023-09-07  来源:中国青年网   通讯员 王明礼
资料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2023年7月,江南大学“蓝阶梯”乡村振兴实践团不远千里,奔赴贵州遵义习水县土城镇进行馆校共建、乡村支教和调研实践活动。

赓续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7月17日上午,实践团前往习水县土城镇四渡赤水纪念馆举行“江南大学理学院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签约暨授牌仪式,并参观青杠坡、红军纪念馆、女红军纪念馆等红色遗址。

四渡赤水纪念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有着培育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情怀的社会教育职责。通过此次馆校共建活动能够共同探索红色文化传承新形式,促进馆校之间的沟通交流、资源共享,将四渡赤水纪念馆建设为江南大学理学院党员教育、师生学习、传承红色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教学的“第二课堂”。

签约共建文书及授牌过后,“蓝阶梯”实践团先后前往青杠坡战斗遗址、红军医院纪念馆、朱德旧居、四渡赤水纪念馆。跟随讲解员的讲解,师生共同认真倾听先辈们的革命事迹,借历史物件感受革命条件之艰苦,切身地感受革命岁月,缅怀先辈的丰功伟绩,借历史场景体会革命道路之艰辛,从伟人的革命情怀镜鉴个人的进取意识,以革命精神鞭策自身不断前进。

图为“蓝阶梯”乡村振兴实践团参观青杠坡战斗遗址向革命先辈敬献花篮。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明礼 供图

追寻红色踪迹,传承红色血脉

7月18日,实践团以四渡赤水纪念馆为中心,向四周土城古镇深入,采用随机采访的方式开展调研。忽略职业与年龄,上至97岁的老人,下至稍大的孩子都作为采访对象。团队以乡村振兴作为切入点,展开多层次多角度采访,力求成为红色故事的倾听者、见证者和传播者,成为当地民众的“传声筒”,传递他们的需求和反馈,更好地为当地发展献言献策。

队员有幸采访到了英雄何木林老先生的儿媳林成英女士,她说:“习水县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值得新一代的青年大力挖掘更多的红色故事和红色经典,大力传承长征精神,让更多当代青年学习长征精神,让更多有志青年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担当,走好新的长征路,积极投身富国强军伟大事业,把青春和热血挥洒在祖国需要的地方。”队员听后深受感动,立志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血脉传承下去。

图为“蓝阶梯”乡村振兴实践团采访英雄何木林老先生的儿媳林成英女士。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明礼 供图

心火点燃薪火,同心引领童心

乡村要振兴,教育必先行。这个夏天,蓝阶梯走进贵州省遵义市土城镇习水三中,开展乡村支教活动。

蓝阶梯支教组队员秉持“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寓教于行”的教育理念,在出发前积极思考,踊跃讨论,在全体成员前反复进行试讲,最后确定以陪伴教学为主导,文化,科普,启蒙、扩展四维一体的教育模式,不断精细上课内容,力争最短时间呈现最精彩的课堂。在课堂上,队员放弃传统呆板的教学方式,从孩子心理接受程度出发,在乐趣中传授知识,在陪伴中扩展眼界,在交流中贴近距离。物理课介绍了各类学习方法,教会同学们如何学习理科知识;音乐课介绍了基本乐理知识,带着同学们玩拍手节奏游戏;诗歌课老师倾情诵读,带领同学们徜徉诗海;化学课同学们认真地遵循实验步骤,体会元素物质变化的魅力。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蓝阶梯”实践团支教组的同学们深知自己的力量是渺小的,但不影响他们始终饱含热爱与真情,始终坚持赋予美好,授以希望。对蓝阶梯而言,支教不是一次心血来潮的体验,而是真正为中国乡村教育事业与乡村振兴做出个人贡献的第一步。提灯引路,育梦成光。遇见光,靠近光,追逐光,成为光,发散光,“蓝阶梯”实践团一直在路上。

图为“蓝阶梯”乡村振兴实践团支教老师上课画面。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明礼 供图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蓝阶梯”实践团已经连续多年前往贵州习水县等地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更多青年大学生了解乡村振兴的意义,激励着广大青年学子加入乡村振兴队伍中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乡村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图为“蓝阶梯”乡村振兴实践团全体成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明礼 供图

本文来源于:中青校园

原文链接: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5527848&app_version=1.4.9&sid=1594980&time=1694086751&signature=WnG63ezAQDowMB0vlYg4knwGeU2Yb391L8KN5yR9XpjPOxrbdE&sign=9e925fb9834b2ecd635fc086b2721074


阅读( (编辑:于乐)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