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9月8日】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载体, 碑刻石刻文物集书法、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记录了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维度历史信息。由江南大学教授、无锡市历史学会副会长金其桢历时30多年,精心编撰的《中国碑刻研究通论》近日出版。此书以1300幅碑刻图版,从碑刻史论、碑刻文化专题论、珍奇碑刻考探3个角度构建中国碑刻文化,全面展现中国碑刻起源、发展、演变的基本图景。
“历代碑刻苍茫如林,源远流长,是一部记载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包罗万象的石质百科全书。”金其桢教授如此解读碑刻对中华文化的关键作用。这位196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系的知名学者从青年时代就和碑刻结下不解之缘。
在金其桢看来,如果对中国历代碑刻的研究、了解,仅仅局限于书法艺术和文字考订上,那显然是不够的。只有将碑刻文化置于数千年中国社会发展史和文化发展史的宏观大背景、大氛围下,从单一到综合、从微观到宏观、从表象到内涵、从历史到现实、从国内到海外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考察,才能清晰、准确地勾勒出一条中国碑刻文化演进、发展的历史轨迹。
从那时起,金其桢就立下创作一部中国碑刻三千年“专门史”的宏愿。数十年来,他不辞辛劳,一点一滴地积累关于历代碑刻的资料。他还大力吸纳考古界、史学界在碑刻发掘、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在书中收录各地新发现的碑刻,如去年6月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新发现的8通清代碑刻,就被他及时收入书中。在四川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金其桢终于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206万字、1300余幅图版的《中国碑刻研究通论》。
《中国碑刻研究通论》全书分为三卷。第一卷为《中国碑刻史》,展现了中国碑刻自春秋时期萌生以来的三千年岁月中,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历朝历代演变的进程;第二卷为《中国碑刻与中华文化》,通过覆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文字语言、中医中药、天文地理、水文水利、教育科举、法制吏治等20个专题,全方位多层面深入系统剖析揭示了碑刻包罗万象、百科全书式的宏富文化内涵、广泛多样的功能和作用;第三卷为《中国历代珍奇碑刻考探》,深入探析、论述中国历代所出现的各种珍奇碑刻,阐述它们在文字、文体、碑材、碑文内容、镌刻技艺、制作方法、外观形态、碑石形制、功能用途及撰书者身份等方面的价值。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14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其中绝大部分碑刻都在第三卷中有所介绍。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阿祥认为,《中国碑刻研究通论》三大卷,“纵则贯通、横则全面,在纵横驰骋之余,殿以拓宽掘深、趣味盎然的珍奇碑刻,使得‘通’之旨趣越发彰显,‘论’之细密益形显著,‘研究’意味更加浓郁。”江苏知名文史专家、徐州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田秉锷将《中国碑刻研究通论》称为“江苏学界的时代成果”。
本文来源:新华日报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309/08/node_1.html
原文链接: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309/08/node_13.html#content_1238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