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打造绿色生态圈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观摩交流会举办 “走亲戚”中,探求向绿向新更多可能

发布日期:2024-05-27  来源:无锡日报   崔欣润
资料来源 无锡日报

【无锡日报5月26日】如何进一步促进环太湖区域的相生相融,在绿水青山中做好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共振奏鸣曲?24日,由长三角一体化太湖融合创新联盟、湖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打造绿色生态圈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观摩交流会举办。这一次,一众长三角城市来到湖州“走亲戚”,为推动长三角绿色发展先行出谋划策、为培育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在长三角融合中向绿而行

长三角的核心流域——环太湖流域,文化同出一脉,千百年来逐渐形成了一个“文化经济共同体”。“思想文化上的同根同源,山水上的相连,也让今天生态文明的共建有了相似的基础,以及绿色发展的共鸣。”长三角一体化太湖融合创新联盟相关负责人表示。

江南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庄若江介绍,唐宋开始,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地位就对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韩愈写“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宋代民谚“苏湖熟,天下足”……延至近现代,江南地区仍然保持了最高的人均GDP和赋税贡献。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纳入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长三角城市有必要率先积极探寻如何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据悉,这是今年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太湖融合创新联盟走出无锡的“第一站”,首选湖州,正是看上其“绿”——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湖州正着力走出一条逐绿前行的生态文明实践之路。无论是湖州,还是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无锡,以及整个长三角,都在寻绿之路中上下求索。

在绿色发展中找准定位

与会人士都有这样的共鸣: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代表要放弃传统产能,而是要考虑因地制宜实现转型升级。长三角城市如无锡、苏州、湖州、嘉兴等,有着较为完备的制造业体系,特别是钢铁、化工等,不仅为区域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产业的转型奠定基础。在“双碳”任务下,城市高质量发展更需要前瞻性视野。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孙伟认为,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的趋势,可以理解为数字化和绿色化。“碳中和发展,正是绿色发展的新机遇。”这其中,无锡如何找到自己的节拍?——要在原有的产业上,考虑进一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是如何在细分领域中抓住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准确分工。”孙伟说。比如新能源领域,无锡虽有较强产业基础,但在产业链创新链上,上海等城市从事更高附加值的研发工作,无锡更多是担任着制造环节的工作,这属于垂直分工。“更好的分工是水平分工。这些年来,随着无锡的转型发展和人才的集聚,无锡有能力与周边的城市形成水平分工,在细分赛道里跑出自己的优势,占据全产业链的环节。”

在顶层设计中优化生态

会议举办地湖州西塞山,山青水碧,湖州的西塞科学谷就建在此处。“这里以前是西塞山前白鹭飞,现在是西塞山前‘博士飞’。”湖州市发展改革委一位负责人表示。2023年西塞科学谷引进科创项目36个、聚引青年人才2473名,国字号科研平台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落地运营。

这一思想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城市认可并践行。无锡积极打造太湖湾科创带,促进“科产城人”融合。“也希望通过交流共享,让大家在太湖的保护、规划与治理上达成共识,甚至从顶层设计上制定规划。”长三角一体化太湖融合创新联盟相关负责人表示。

“建议在长三角一体化太湖湾(圈)的实践中,太湖流域的苏州、无锡、常州、湖州、嘉兴五市应从系统性、区域性、协同性等方面加大力度,在绿色发展上形成协同效应,推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无锡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孙志亮建议,这五市可以从共同制定环太湖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划、建立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加强产业对接和协作、建立人才交流合作机制等入手,并配备智慧交通、绿色能源、智慧环保等,以支撑新质生产力高效运行,推动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并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示范。

本文来源:无锡日报http://szb.wxrb.com/layout/202405/26/node_A01.html

原文链接:http://szb.wxrb.com/content/202405/26/content_170474.html


阅读( (编辑:于乐)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