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7月5日】“高校所有大学生学习AI课程是当前教育领域一项重要的发展趋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培养具备AI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任务。南京大学等高校已经开展了相关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模式改革,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AI素养,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以上这段文字,由人工智能生成。在输入“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数字人才培养”“江苏”“高校”等关键词后,给予人工智能写作指令,不到10秒就生成了一篇稿件。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视觉中国图
作为人才培养的蓄水池,人工智能如何赋能高等教育?大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人工智能素养?为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知识素养和创新思维的人才,上半年,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纷纷宣布,将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高校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怎么上?上课过程中会不会使用人工智能方法?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高校的专业负责人,揭开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神秘面纱。
从1到∞,所有学生全覆盖
在2月27日新学期工作布置会上,南京大学宣布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在全国高校首开先河。
南京大学的AI通识课并非某一门课,而是根据培养要求、随着学生专业学习的深入而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王骏介绍,课程体系分为“1+X+Y”三个层次,具体来说,是1门必修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X门人工智能素养课,Y门各学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拓展课。“从教育层面来说,我们不是将AI作为一门工具来传授,而是回归教育本源,关注和聚焦广大学生群体的成长与未来需求。”
在东南大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也正在开展。东南大学教务处处长殷国栋告诉记者,学校已建成全国首个纯国产化的云智算一体化平台,按理工、医学、人文学科分类建设人工智能通识导论课程,加强服务全校“人工智能+X”教育的新型教学组织建设,并组建“人工智能+X”跨学科融合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虚拟教研室。
6月17日,南京邮电大学发布该校“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行动方案。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刘青山介绍,学校构建“3×3”分类分层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其中,第一个“3”代表“信息文科专业”“非信息类理工专业”和“信息类专业”三个专业类别;第二个“3”代表“AI通识课程模块”“AI+专业交叉课程模块”“高阶AI创新课程模块”三个课程层次。
南京工业大学近期发布的《南京工业大学人工智能课程群建设与实施方案》同样提到,从2024级本科生开始,将全面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实现人工智能课程对全校所有专业、所有学生全覆盖。
早在几年前,与人工智能有关的学院、专业已经在多所高校布局,且已经有了毕业生。为什么近期省内众多高校要强调“人人都要学AI”呢?
“人工智能的重点在于‘人工’,大学生学习人工智能,不仅有利于未来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有利于解决产业创新的需求。”在南京邮电大学分享经验时,南京大学教授周志华这样说道。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陆伟东表示,人工智能教学全覆盖的系列举措彰显了高校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创新的决心,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不仅响应了国家战略需求,也为高等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转型升级作出了有益探索。
人工智能当“学伴”,大咖老师来授课
既然在新学期将面向所有本科生开课,那么这门课程怎么上?南京大学已经制定了详细规划。
在AI通识课程体系中,“1门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主要普及人工智能最基础的知识概念,培养基础性运用人工智能工具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我们所处的智能时代。王骏介绍,这门课程将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手段,让4000名新生共同听课。“除了课程运行本身的挑战,我们还要让文理科背景的学生都能听得懂、感兴趣,这又是一个挑战。”
为了上好这门课,南京大学的授课教师团队足够“重磅”。该课程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欧洲科学院院士周志华教授等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学者领衔,多位名师结合专业进行了精心设计和准备。通过“人工智能是如何看世界的”“人工智能如何战胜人类”等一些有趣的问题导入,循循善诱吸引学生走近AI的世界。课程的部分片段,已经在南大“科学之光”通识选修课中进行了“预演”,目前相关内容正在进一步优化。
除了人工智能专业教研团队外,课程也富有人文气息。南京大学人文社会学科的名家名师也参与到了核心课程的制作中,老师们结合各自领域,讲述AI与道德伦理、社会治理、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大大丰富学生们在必修课中的可选“菜单”。
值得注意的是,核心课程中有1/4左右是实践环节。“即便是文科学生也可以使用大模型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让人工智能成为自己的‘学伴’。”王骏说,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AI平台,做出更多创新产品。
“目前全校范围内,人工智能素养课已经有100余门课程,涉及商学院、物理学院、文学院等多个院系。”王骏介绍,作为研究型大学,南大不少老师此前已经在试水将AI融入自己的课程教学,在“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正式推出后,这些“水下”的尝试开始探出水面,并在学校层面开展交流。除了不同院系设置的AI+X课程,人工智能学院还专门制作了面向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培养的系统课程,共7门课,面向全校开放。
“报名”开课 文科艺术专业已率先行动
人工智能学科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专业知识体系,其中,数学是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对于一些现代大型人工智能程序,使用者也需要有算法分析、程序设计、计算系统方面扎实的基础。
那么,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数学这门学科会成为“拦路虎”吗?文科和艺术类学院将如何上好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呢?
“文科生数学不好”和“理科生语文不好”一样,是一种刻板印象。“在古文字学领域,我见过很多数学很好、计算机能力很强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南京大学多年来也一直在文科院系开设高等数学课程,我不认为文科生学不好AI。”南大全校要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最开心的老师之一便是文学院强基计划古文字学专业的负责人程少轩教授,“我要带着古文字学专业的同学们第一个听课!”他表示,“做学问要‘预流’,开设课程也同样要顺应时代。现在在全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就像三四十年前把计算机理论和程序设计设为通修课程一样,可以为一代学子打开时代的新视野。”
在江南大学,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也将增设AI通识课程。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教师龙娟娟告诉记者,增设AI通识课程,是对数字时代艺术教育的前瞻布局。“当前,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壁垒已经消弭,特别是在数字媒体领域,AI技术正不断拓宽创作边界,为艺术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她告诉记者,学院已经邀请了多学科交叉团队的老师共同授课。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理论,更要重实践,“比如,我们会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运用AI工具进行图像、音乐创作。希望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可以共同引导学生穿梭于艺术想象与技术实现之间,构建起连接创意与代码的桥梁。”
在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高等数学的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此前已经融入很多学生的专业课程中。“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都是学校的优势学科,我们会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有针对性地开设分层分类分阶的课程体系,让每个专业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处长沈建华表示,高等数学、计算机相关课程等人工智能的基础学科,学校对于文科和艺术类的同学会降低难度,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了解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在未来学会应用。此外,学校也会对高年级同学的课程进行更新,在他们的课程体系中嵌入更多人工智能技术,为其将来毕业求职加分。
打开新时代大门 重在把握AI核心思维
“当前已经有6个基于大模型的知识助手在中国电信的运营决策、维护监控、网络优化等场景中应用,日调用量超过10万次,提升工作效率超过两成。”“我们企业正从商用清洁机器人出发,未来将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通过智能机器人与人类之间的合作,提高人类生产力和社会福祉。”在南京邮电大学召开的“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行动方案研讨会上,来自企事业单位的代表们正描述着人工智能给企业带来的变化和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而这些都将成为未来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课堂案例。
“我们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更重实践,将带着学生了解企业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课题,也会带着学生帮助企业解决其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的问题。”沈建华表示。
王骏告诉记者:“我们不是做加法,未来是让AI与已有课程进行更好融合,希望形成的是AI与各学科深度融合的知识体系和培养模式。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AI素养教育融入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去,为各行业、各学科中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助力加油。”
本科生学习人工智能,不是为了背一套术语概念、做一堆题目、应付一门考试。在习得一项新技术、掌握一类新工具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可以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强AI时代和此前的时代是很不一样的,必须通过了解AI来打开新时代的大门,评估个人在强AI时代应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活、学习和科研。”程少轩说。
当下的AI正在挑战人类的智力,在这个过程中,AI触发了我们对方法论和认知过程更深入的理解。就像当年牛顿力学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一样,AI将又一次改变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通过在课程中将AI和其他学科内容进行深度融合,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理解和把握AI的核心思维方法,并能将之借鉴和运用到自己所在领域当中来,这一意义远比对AI工具的简单应用更为深远。
本文来源:交汇点
原文链接: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6875c01e4b0ac1d26c19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