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8月5日】7月29—31日,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南京晓庄学院承办的江苏省高校社科联秘书长培训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班在南京举行。江苏省内外社科研究专家,江苏省70余所高校社科联秘书处(社科处、科研处)负责人、部分文科学院负责人,江苏省社科联、南京市社科联、南京晓庄学院等单位的相关代表共100余人参会。
江苏省高校社科联秘书长培训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班现场 本网记者吴楠/摄
与会代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共同探讨高校交叉学科建设和多学科融合创新平台建设路径,以期充分发挥高校社科联在整合高校社科资源、促进高校智库建设、提高社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贡献智慧和力量。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在讲话提出,全省社科界要把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社科理论界要多培训、多交流、多行走,做“行走的社科”,社科理论工作者要争取能够成为“社科专家+社科管理专家”的复合型人才。有组织科研和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重点,也是社科理论界应当努力的方向。全省高校社科联要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加强高校社科联之间的合作,加强与地方社科联的联动,坚持协同创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全面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应有贡献。
南京晓庄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志华在致辞中表示,高校社科联是学校党委行政联系全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加强校内外社科研究力量的工作平台。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是面向新征程、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百年晓庄”的必然要求。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关于加强高校社科联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立德树人功能,进一步在理论宣讲、特色研究、培养人才、科研成果等方面打造晓庄新品牌,展现晓庄新作为。
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曹劲松在致辞中介绍,南京市社科联近年来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指引,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施科研创新工程,建立博士工作站群阵;面向基层和企业设立研究基地,基于需求端推动开展跨学科研究;面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新型智库作用,推出企业问诊融智会等平台。他表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社科联界必须先行一步,全面学习,深入领会,做好理论阐释和思想引领,助力党政把改革举措落实落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西忠在讲话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文化引领和科技进步共同推进的现代化,也是高质量经济发展和高水平人文创造相互融合的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在肩,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他表示,高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高地,高校社科联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抓手。希望各位社科处长、高校社科联秘书长要“心无旁骛”地参加培训,“因地制宜”地加强沟通,“力所能及”地发挥效能。
做好理论阐释和思想引领
每一次工业革命推动形成的新质态的生产力,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和主导性结构。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院长刘志彪表示,当前算力时代,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将由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驱动下孕育的未来产业、不断壮大的新兴产业和改造升级的传统产业构成。刘志彪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在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未来产业三大产业间动态合理地配置资源。传统产业往往是国民经济中起支柱作用的“现金牛”产业,利用智能新技术改造和升级,不仅可以迅速提升经济系统整体效率,使发展减少风险、更加平稳,而且可以增加对新技术的内生需求,为战略性部署未来产业提供资源支持。从具体策略看,需要推进产业的智改、数转、网联三大联合行动。从协调机制看,要更大力度培育链主企业,更高水平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更有效率培育中小微企业。
《新华文摘》编审、专栏责编李朱从权威期刊专业编辑视角提出,社科工作者在社科研究中要警惕文章中的政治性差错,严谨规范准确地引用重要文件文献;要紧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合理设计和确定选题,在研究中要完整阐释、科学运用、全面宣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社科工作者精准把握时政热点,开展社科研究、发表学术成果带来启示。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郑磊以“人工智能与社科教学、科研转型”为题发言。他提出,我们可以把人类所有知识都导入AI,但是这些都是显性知识。人类在写论文,思考时还有很多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整合AI做得比人好,但是有创造性的隐性知识还是需要人来做。他强调,AI 不是万灵丹,不是把所有事情丢给AI就好了,是人在引导AI产出的结果与绩效,人机协作才是决定结果与质量的关键。
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化水平
浙江省社科联原党组成员、副主席邵清介绍了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化水平的浙江思考和探索。他表示,有组织科研最大的创新空间是研究资源的整合,从而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有效的组织可以提高科研生产力。有组织科研不排斥个体化研究,而是对个体化研究的有效组合和支持,可以达成个体化研究不能达成的目标。有组织科研首先要从顶层规划着手。项目化管理和平台化建设是提高科研组织化水平的有效载体和举措。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梅景辉表示,有组织科研是高校自主知识生产和国家战略需求之间的调节器,也是高校内部优质科研资源的整合器。他建议从人才梯队集聚机制、科研团队协同机制、科研领军培育机制、平台建设托举机制、学科品牌聚合机制、重大项目牵引机制、优秀成果转化机制、揭榜挂帅和赛马机制、校院科研联动机制、科研诚信治理机制等方面推进有组织科研的协同机制建设。
东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王禄生介绍了东南大学文科发展概况及发展思路。他表示,东大文科发展基本思路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厚植学术情怀、提升学术格局、优化学术生态,构建支持文科科研创新体制机制。两大核心路径是深化文科科研平台组织模式与文科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研成果产出与评价机制,具体而言则要推进文科实验室建设、推进文科创新团队培育、遴选东南大学重大智库议题等。
江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王建华以江南大学为例谈到科研平台赋能新文科创新发展的方法与路径。他表示,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平台在构建中国自主的学术、学科和话语三大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要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依托新文科建设发展学科服务平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打破学科壁垒。鼓励科研平台基于自身优势与发展目标,按照基地、智库、创新团队、实验室四个不同类别进行建设,产出标志性成果。构建和使用人文社科研究的数据库,建立交叉学科发展引导机制,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多元多维成效评价体系。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流动竞争、活力澎湃的研究团队。
积极发挥高校社科联组织整合作用
张志华就“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行知范本和晓庄实践”作主题发言。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国企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李锦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背景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景”作主题发言。
山东省社科联学术部部长阎亚男介绍了山东省社科联关于高校社科联的做法以及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团队建设的做法。他介绍,将高校社科联纳入全省社科联工作体系,强化高校社科联业务指导职能;精准把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需求,指导高校社科理论工作者和学术团队有针对性开展学术研究;制定年度高校社科联工作计划,明确重点学术方向;推荐优秀学术团队、学科带头人加入社科专家宣讲队伍;坚持省市社科联与高校社科联协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团队选拔培养。
江苏省社科联科普部(评奖办)主任朱建波介绍江苏省社科奖工作情况,并详细解析了申报常见问题。据介绍,在申报方面,往届已参评成果,教材、教辅读物和艺术创作作品,已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的成果不予申报参评。
刘西忠以“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与高校社科联建设”为题,介绍了江苏社科联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五维动力模型和三件大事,高校社科联建设的内涵特征、制度设计和主要举措,发布了2024年下半年省社科联与高校社科联联动的十项重点工作。他表示,高校社科联突破的关键在于发挥联合优势,推动跨院系、跨部门合作,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社科联最大的优势在一个“联”字。
会议期间,还开展了高校社科联(社科处、科研处)负责人专题座谈和圆桌交流,与会代表参观了南京晓庄学院行知园师德教育馆。
本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s://www.cssn.cn/
原文链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8/t20240805_57687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