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双向奔赴,搭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 校地同按成果转化“加速键”

发布日期:2024-08-21  来源:无锡日报   记者 朱冬娅
资料来源 无锡日报

【无锡日报8月21日】高校院所是一座城市的创新资源富矿。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江南大学专利转让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六位。怎样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引导更多成果就地转化?无锡从高校到地方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改革成果收益分配模式,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拓展校地合作形式,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利用股权投资基金,提前“锁定”潜力科技成果……一个多维度的政产学研合作样本正在成形,为科技成果转化按下“加速键”。

突破“堵点” 变学科优势为产业动能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衡量一所高校社会贡献与科研产出的重要标准。近日召开的首届山水东路科创谷创新合作论坛上,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罗扬道出他长期以来的观察:在科技成果转化中,高校院所的评价体系存在一定偏差,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研究,轻实际应用。

“以江苏为例,优势学科与产业关联性不强,江苏共有47个全国优势学科,大概只有18个与省内产业关联度较强,科研成果和产业化需求存在脱节。”罗扬说。科研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一跃,尽管近年来我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依然存在一些痛点难点。

致力突破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堵点”,江南大学在如何把学科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方面下足了功夫。截至2023年底,江大专利转让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六位。去年到账产学研合作经费同比增长17%,全年新增亿元级横向项目1个、千万元级横向项目22项,全年签订“五技”合同2187项,合同总金额11.2亿元,同比增长10.9%。

支撑起这一串数字的,是学校不断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2022年,江南大学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成,形成集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管理于一体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去年年底,江南大学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转化平台上线,专业成果库、科技人才库、合作企业库一网统筹。学校还设立专项经费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和产业化,每年从在研的重大科研项目中筛选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5项核心技术,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服务团队提前介入科研团队研发,组织开展专利申请前评估、专利挖掘和布局、专利转化运用等工作,学校优先支持高价值专利的实施转化。

“近三年与大约150家企业建立了技术转移合作。”江大未来食品科学中心教授李江华告诉记者,江南大学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先奖后投”的专利权处置方式,大大提高了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长期以来,高校专利作为职务科技成果,属于国有资产,作价入股方式少之又少。江大突破性地采取由成果完成人代表学校与企业洽商专利作价投资事宜,协商确定投资方案,并将大部分的权益奖励给专利完成团队。作价入股“先奖后投”方式将专利成果和转化效益“捆绑”在了一起。对研发团队来说,作价入股后,团队将以“主人翁”的心态来推动成果转化,对专利落地市场“负责到底”。

拓展合作 大学与城市“和合共生”

高校院所是科技成果最为密集的“发源地”,企业则是让科技成果实现转化的“发生器”。首届山水东路科创谷创新合作论坛上,一批“一(院所)对一(企业)”创新联盟密集亮相,一对一携手攻坚科技成果转化。其中,就有江南大学分别与无锡信捷电气、无锡朗盼环境合作成立的创新联合体。

以高校科研实力赋能企业科技创新,江南大学与锡城企业的联手早已成为常态。大学科技园也是链接高校与地方产业科技的一个有力支点。近年来,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已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1200多家。着眼进一步放大创新资源溢出率,高校与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正在开启大学与城市“和合共生”的新图景。

近期,工信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组织开展“百园百校万企”创新合作行动,推动国家高新区和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的高校开展高水平合作,服务企业创新发展,江南大学与无锡高新区产业科技创新合作就是其中之一。双方的合作将从“政、产、学、研、金、用”各个维度融合,催生更多产业科技合作硕果,推动“园区+高校+企业”合作迈上新台阶。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江南大学与无锡高新区新签订合同75项,其中超百万元级项目8项,双方还联合举办了物联网产业(智能传感)技术供需对接会,计划共建合成生物未来产业科技园等项目,合作关系不断深化。随着此次双方产业科技创新合作签约,江南大学—无锡高新区产业科技创新合作办公室、毫米波雷达感知探测技术创新联合体、创新蛋白产业联合体等新一批江南大学与无锡高新区企业创新联合体揭牌,高校的技术溢出、人才溢出效应将更为明显。

与此同时,江南大学与宜兴合作共建东氿校区也已推进到2.0阶段。江大宜兴校区学科团队和分析测试平台的实验室基础设施在满足教学科研的同时,还服务于宜兴本地企业、科研机构,开放资源共享。学校还成立了校政企“1+4+N”党建联盟,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

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一方面是更有组织的科研,另一方面是更加优化的资源配置,深层次的校地合作为区域企业发展搭建起资源共享“大平台”,畅通了校企合作的“快车道”,推动科创成果落地、核心技术攻坚、优质人才培养全面开花。

基金赋能 让更多成果在本地“开花”

畅通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通道、搭建起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之后,怎样引导更多源头成果就近“落地开花”?受到相关政策、资源条件等一些方面的限制,近水楼台未必就能够“先得月”。从江大未来食品科学中心了解到,虽然有意于服务锡城本地企业,近年来,中心授权专利大多数还是流向了国内其他城市。“希望地方上能够增强政策灵活度,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相关政策,为企业承接科技成果创造更好条件。”李江华教授说。

在科技成果走向市场过程中,股权投资基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投小投早的天使基金,往往能够提前“锁定”成果。以鼎祺中肃成果转化基金为例,该基金主要投向江南大学在食品科技和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成果。山水东路科创谷创新合作论坛举行期间,鼎祺中肃成果转化基金就与3家被投企业签约,支持江大科研成果在锡实现产业化。

“鼎祺中肃成果转化基金是江南大学成果转化基金第一只子基金,已挖掘180多个项目,完成项目投资7项。”无锡市滨湖产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雯介绍,7个项目总出资金额为6100万元,多数都是天使轮。“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来看,鼎祺中肃成果转化基金7家被投企业发展情况良好,目前已有多个创新高科技产品落地,且顺利拿到订单打开了市场。”赵雯说。

在赵雯看来,股权投资是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的较好方式,以合成生物学产业来说,技术可在实验室完成,但小试、中试以及大规模生产都需要较长过程,这需要资本助力,“基金不仅可给企业带去资本,还能帮助企业搭建团队、找市场、找订单、找合作方,全面赋能科技成果转化”。

“目前‘嗷嗷待哺’的教授团队有很多,他们都需要得到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的孵化扶持。”赵雯告诉记者,“滨湖产业集团目前正在不断完善股权基金孵化培育体系,未来省、市、区基金将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就在近期举行的“百园百校万企”创新合作行动中,江南大学—无锡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顺利签约。基金规模达1亿元,重点投向合成生物学、特殊食品、生物农业、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无锡高新区“6+2+X”现代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基金将赋能高校科研与企业实际需求更好对接,为地方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本文来源:无锡日报http://szb.wxrb.com/layout/202408/21/node_A01.html

原文链接:http://szb.wxrb.com/content/202408/21/content_177233.html


阅读( (编辑:于乐)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