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客户端8月20日】近日,江南大学理学院“蓝阶梯”乡村振兴实践团积极响应号召,第三次跨越千里,奔赴贵州省从江县开展为期三周的支教与调研活动,让青春之花在火热实践中绽放。
蓝阶梯团队成员秉持“厚重数理,博学至新”的院训精神,细致钻研凝练,精心打造共25节精彩纷呈的支教课堂,旨在为学生打开学科知识的窗口,挖掘学生内心自尊自强的决心。
开设的课程门类丰富,特色突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基础、人工智能等门类齐全的理工科课程,引领同学们沉醉于科学与知识的魅力中;扎染、辩论会、五子棋、足球比赛等形式多样的动手实践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成素质教育;红色故事会、人生拍卖会、思想政治教育、“启迪之旅”等信仰公开课,将思想引领和学理性相结合、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落到实处,启迪学生们的思想和精神,寄语其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在课余闲暇时间里,支教组的成员们不再拘泥于老师角色,摇身变成学生们的师兄师姐,通过分享自己的心路成长历程,为即将面临中考的他们排忧解难,力争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领者和全面发展的促进者。蓝阶梯的成员以社会实践为窗口,助力乡村孩子们迈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从江县坐落于黔东南州与广西桂林的交界处,素有“神秘从江”之称,其地处偏远,缺乏支柱型产业,至今仍是国家160个重点帮扶县之一。为更好探寻当地经济困境,寻求经济发展出路,团队先后前往榕江县、刚边壮族乡等周围地区采样,从中提取、借鉴成功经验。
在榕江县,团队从互联网火爆的“村超”话题切入,围绕比赛场地展开调研,范围主要针对附近小吃摊位、民宿酒店以及娱乐场等场所,采访对象包括游客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从他们的口中还原村超火爆的起因和当地面貌的巨大改变;于壮族乡,团队深入记录跳水节的民族特色,采访前来拍摄的摄影协会成员,调研当日开展的农特产品购销订单签订仪式,从种种方面一窥使得当地日渐知名、游客数量激增的发展模式。
返回调研主阵地,团队以支教学校下江中学为圆心,覆盖周围大小商铺、街坊、邻里,从当地衣食住行等方面走进下江生活,展开多层次多角度采访,力求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倾听者、见证者和传播者,成为当地民众的“传声筒”,传递他们的需求和反馈,更好地为当地发展献言献策。由于当地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团队据此以特色民族服饰为调研线索,对下江镇所有服饰店铺进行走访,通过与手艺传承人对话,调研组成员们感受着一针一线的传统手艺对一家一户百姓生活的“有形”力量。
团队四次走访当地苗族服饰染布店,从其成功的经营理念中寻找普适性发展路径。经采访得知,制衣的全流程的机械化水平较高,且店主善用网络平台,收获数百万粉丝,售卖规模与范围十分可观。由此可见,“善用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是当地传统手艺和产业发展的新道路。
此外,团队对当地的党群服务中心也开展了调研。正值下江镇第三届“和美城乡,红色滨江”篮球联赛举办,队员有幸采访了下江镇下江社区党支部书记邹松桃,她向团队介绍了比赛的多届筹划、组织以及开展,也反映了每个阶段中的诸多困难。团队也根据调研结果向邹书记建言,如借鉴邻县榕江“村超”的经验,立足于从江当地特色开展赛事,突出当地民族文化与传统风情,有效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同时,考虑到少数民族聚居因素,团队以推广普通话为实践任务之一,在支教中设立推普课程,使用普通话教学;在当地以纸质+电子调查问卷的形式调研推普情况,走访过程中积极宣发推普知识手册,采访中全部使用普通话沟通,处处体现讲好普通话的重要性,提高居民对普通话的重视程度,努力避免让语言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身为新时代青年,“蓝阶梯”乡村振兴实践团成员们重任在肩。在一次次田间地头的调研采访中,在一趟趟街坊邻里的走访交流间,成员们深刻体悟“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的真谛。展望未来,团队将继续怀揣热忱,筑梦前行,以青春之力续写乡村振兴实践新篇章。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原文链接:https://share.app3.jyb.cn/news_d/dff5375002e092438e0b9a64d556f93c?from=UC92azc3djZYbnBlb2NaNkRvdVR4WUdqMFlLaFp4dGRoZklhVXdHTGV4NWZTTVhaOUs1ZlZPYUIvWTRsNVBl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