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江南大学:践行教育家精神,深化新时代人才培养创新

发布日期:2024-10-14  来源:学习强国   吴正国 陈卫
资料来源 学习强国

【学习强国10月14日】教育家精神是引领教育改革与发展、深化人才培养创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有效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时代要求和实践内涵,是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和应有之义。在奋力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应当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树立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从而更好地满足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发展创新的人才新需要。

一、全面理解教育家精神内涵,促进人才培养理念升级

教育家精神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内涵,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六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刻的阐释。践行教育家精神、促进人才培养理念升级需要以全面理解教育家精神内涵为基础和前提。

一方面,要强化教育家精神的研究学习,将教育家精神贯穿人才培养过程。教育家精神首先体现为育人精神,理解其内涵的过程就是育人精神不断得到升华的过程。从根本上看,教育家精神的提出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基础和教育需要,是对既往人才培养理念问题的有力回应。高校应当组织教育家精神的专题学习和研究,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其真正落实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另一方面,要拓展教育家精神的实践内涵,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家精神是教育思想与文化的智慧结晶,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中体现。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我国逐渐形成了一大批独具思想的教育家群体,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家办学实践形式。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应当以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为指引,持续拓展实践内涵,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水平。

二、充分发挥教育家精神价值,推动人才培养机制变革

不同时代,教育家精神有着不同的呈现形式和实践内容,发挥着不同的育人价值。在全面推进教育强国战略、奋力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充分领悟和发挥教育家精神的独特价值,并将其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过程之中就显得尤为关键。

一是深化基于教育家精神挖掘的育人资源整合。践行教育家精神不仅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外在要求,更是一种自内而外的责任和担当。以教育家精神凝聚办学合力、整合育人资源是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变革的内在要求。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高校应当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战略高度,系统推动各级各类育人资源的有机整合,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合力、促进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优化基于教育家精神支撑的育人方式迭代。随着世界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科技创新的不断迭代,传统的育人方式正显现出愈来愈多的局限性。事实上,以人工智能、数字化等为代表新技术形态正在不断渗透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方向和路径。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变革需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在持续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创新的同时坚守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育人初心。

三是探索基于教育家精神指引的育人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具有高度复杂性和系统性的综合工程,需要充分调动各方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育家精神是一种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是一种主动作为的进取精神。在推动育人路径创新过程中要善于汲取教育家精神所蕴含的这种创新力量和创新动力,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改革的既有实践桎梏和路径依赖,真正走出一条“世界一流、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创新之路。

三、弘扬传承教育家精神使命,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教育家精神是教育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是教育历史积淀的文明瑰宝。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教育家精神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走向丰富。弘扬传承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的责任使命,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客观需要。

一方面,树立先进典型,将教育家精神融入立德树人的理论与实践之中。践行教育家精神不是空洞地讲道理,需要坚持“知行合一”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地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对于高校而言,要在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理论内涵和实践内涵的基础上,善于发现和树立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讲好先进典型的育人故事,要将教育家精神从不可触及的神圣化理论拉回到具体生动的实践过程,让每一位教师都可感知、可学习、可践行。

另一方面,鼓励创新探索,将教育家精神落实到培养改革的过程与结果之中。尽管我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已经有了显著提升,但仍然存在注重短期绩效的功利主义问题,表现出“重结果、轻过程”的特征。弘扬传承教育家精神使命要扭转功利主义的弊端,鼓励长期的人才培养创新探索,给予教师更多的探索空间。从深层次看,教育家精神是教师专业性的核心体现,在推动人才培养创新的过程中,既要提升教师的专业性,同时又要相信教师的专业性,以避免给教师的人才培养施加过多的外部压力。

本文来源:学习强国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9491177441367388840&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reco_id=102d57e188f0c0a88662000e&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9491177441367388840


阅读( (编辑:于乐)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