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日报11月1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清代无锡文人孙洙选编的《唐诗三百首》以其甄选唐诗精粹、体裁齐备,而在众多诗选中独领风骚,为唐诗经典选本。10月27日,为纪念孙洙《唐诗三百首》编撰成书260周年,“千载大运 一河风雅”——无锡古运唐诗文化活动在梁溪区启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可先与无锡读者分享了如何阅读《唐诗三百首》的个人心得,并为无锡擦亮城市名片献计献策。
● 一个人与一本书
清代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以“蘅塘退士”署名编成。而“蘅塘退士”正是无锡人孙洙。孙洙生于无锡小娄巷,乾隆十六年进士,做过县令,体察民情,深受百姓爱戴。孙洙能文善诗,特别是对唐诗情有独钟,他考虑到《全唐诗》数万首,当时虽有不少选本,但皆体例不一,良莠不齐,读者难以接受,于是下决心编选《唐诗三百首》。该书从5万余首唐诗中,精心挑选了77位唐代诗人诗作300余首,按照不同诗体进行编排,刊行后成为流传最广、知名度最高、吟唱不绝的唐诗经典选本。现场,专家们表示,孙洙及其选编的《唐诗三百首》是无锡城市文化名片,无锡要用好并擦亮这些名片。
事实上,在文学方面,无锡历代名人辈出,文风颇盛。江南大学教授、江南文化研究专家庄若江介绍,唐诗《悯农二首》家喻户晓,其作者李绅正是无锡历史上第一位进士,曾与白居易、元稹等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唐代文学家蒋防创作的《霍小玉传》,被视为中唐传奇的压卷之作;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李纲,一生创作了千余首诗词;南宋词人蒋捷写有名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些都是来自无锡的文坛俊彦。近现代以来,缪荃孙、钱穆、刘半农、钱基博、钱锺书、杨绛、陈西滢、许思园等无锡人在文学、历史学、图书馆学等领域留下了深刻印记,而这些人物及其作品都是值得好好利用的珍贵资源。
● 一本书与一座城
大运河流淌千年,生生不息。运河文化在无锡孕育了独特的诗歌文化。莫砺锋在“如何阅读《唐诗三百首》”的专题讲座中,围绕唐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意蕴,进行了细致而独到的讲述。他表示,无锡从唐至清,是我国经济和文化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地区,因此,孙洙选编《唐诗三百首》绝非偶然,这与他从小在这里生活,受到的教育和文化熏陶息息相关。同时,《唐诗三百首》的成书和流传也对当代有着重要启示,那就是“要以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为标准,在雅俗之间寻找到平衡。”
优越的山水文化、悠久的吴文化和鲜明的工商文化,共同交织成了无锡内涵丰富的文化系统,孕育出了一代代文人学子,诞生了一部部传世佳作。胡可先教授致力于唐代诗歌文学研究。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唐诗三百首》,由胡可先担任注评。在胡可先看来,诗人性格的养成、文学基础的形成,包括书写的格局和视野以及最终的诗风,都与诗人的出生地、生活环境对其带来的影响密不可分。因此,不管是选编《唐诗三百首》的孙洙,还是其中收录的诗篇,都应站在更大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中去阅读,读出新意和深意。
● 讲好故事谱新篇
让经典永流传。活动现场,《当代邑人咏无锡诗词选(第二卷)》亮相。该书第一卷于2013年完成,第二卷在前书的基础上,于体裁、内容、数量上均进行了优化,从中可一睹当代无锡风貌,领略无锡诗词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表示,在中华诗词传承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锡人孙洙选编的《唐诗三百首》功不可没。进入新时代,需要当代诗人创作更多诗词精品,把中华诗词推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他希望无锡作家们笔耕不辍,以诗词为载体,讲好无锡故事,写好无锡新篇,持续擦亮这一文化名片。
本次活动由中华诗词学会、江苏省诗词协会、无锡市委宣传部支持指导,无锡市文联、梁溪区委宣传部主办,无锡市诗词协会、梁溪区文联承办。据悉,作为无锡古运唐诗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无锡古运唐诗文化活动全国诗词大赛、纪念孙洙《唐诗三百首》编撰成书260周年名家书画邀请展,“梁韵惠风”梁溪区、惠山区原创诗词书法作品交流展,编撰出版《江南好,真个到梁溪!——梁溪新咏》诗集等活动也将同步进行。
本文来源:无锡日报http://szb.wxrb.com/layout/202411/01/node_A01.html
原文链接:http://szb.wxrb.com/content/202411/01/content_182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