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报告3月10日】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全面加强。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同大家深入交流。联组会上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
江南大学牵头成立“无锡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过程中作出了哪些探索?
两会期间,时事报告杂志社记者(以下简称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

全国人大代表陈卫 受访者/供图
记者:
请您谈谈“无锡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情况?
陈卫代表:
“无锡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成立于2020年,由江南大学牵头,目前成员涵盖无锡市第一中学、无锡市江南中学、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等近30家无锡市知名中小学。
联盟成立以来,江南大学与其他成员打通区域与校际壁垒,常态化开展“面对面”“手拉手”备课,实行精细化“同课异构”磨课,同时江南大学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组织并参与无锡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各专题论坛,以专业的研究力量助推研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大中小学思政课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等方面的纵向衔接,推动了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课程思政的横向贯通。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面临着内容重复、递进性不足问题,这就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由低到高的逻辑顺序,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以“什么是”为主展开小学阶段启蒙性学习,以“是什么”为主展开初中阶段体验性学习,以“要什么”为主展开高中阶段常识性学习,以“为什么”为主展开大学阶段理论性学习,以探索“为什么”为主展开研究生阶段研究性学习,把“怎么做”贯穿其中,做到各层次学段彼此独立又各有侧重,切实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推动机制创新:一是创新思政课程设计机制。思政课程教育目标需要打破学科思维壁垒,融入多学科思维方法,使思政教育与现实紧密相连,构建知识传导体系。二是创新思政教育方法机制。积极借助新媒体技术,搭建课外实践与课内教学的互动平台机制,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三是创新思政教育评价机制。突破单一评价模式,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协同评价体系,更全面评估受教育者的思政素养。通过课程设计、教育方法、评价机制的创新,进而真正实现思政教育从“物理衔接”到“化学反应”的实效提升。
记者:
面对数字化转型加速与青少年价值观塑造的复杂性,如何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改革?
陈卫代表:
需要以系统思维破解“学段壁垒”和“资源孤岛”难题。首先,借助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系统把握复杂性环境下的青少年价值观动态和成长需求,为个性化教育和精准化思政提供依据。其次,搭建跨学段的线上线下校际交流平台,形成思政共同体、育人“朋友圈”,助力各学段老师开展“同课异构”等活动,聚焦重点主题和难点问题进行协同攻关,比如我们可以充分结合无锡当地新质生产力实践、江南文脉、大运河文化遗产、民族工商等历史文化和实践资源,组织跨校、跨学段思政实践活动,使青少年在不同学段的参与中,连贯地接受价值观教育,也让各学段的青少年发挥各自才能,增进沟通了解。最后,运用数字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将涵盖各学段、各学科与思政育人相关的素材和资源开放共享,打破学校、学段间的资源隔阂,通过云计算等方式推动优质资源精准供给各学段师生,助力青少年价值观塑造在系统、连贯的教育环境中稳步推进。
在数字思政平台建设中,江南大学通过多维度的技术融合与资源整合,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动态适配与精准供给。在数据驱动的资源动态匹配方面,依托“智鼋”网络学习平台和“CG平台”,借助AI技术采集学生学习行为数据,构建学情画像与数字档案,智能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实现“全天候、虚拟化、智能化”辅助教学。在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方面,学校开发了多元化思政数字资源,涵盖爱党爱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电影、课程思政、专题学习六大分类。同时,上线新华网“新华思政”平台,共享15个示范专业的教学资源,积极打造课程思政“江南样板”。在实践与理论的融合供给方面,学校创办了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的“宝哥说”“后勤学校”,用好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西渚镇白塔村等基地资源,将思政课堂搬到国情调研、乡村振兴、以文化人“第一线”,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和“田野上的思政课”,同时将这些线下实践资源数字化,如制作抗美援朝老兵口述史访谈录和照片展板,延伸课堂时空,增强资源的情境适配性。
学校应当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主导作用,借助家庭与社会的协同力量,打造囊括“目标规划—过程监测—动态评估—政策优化”的全方位评价反馈体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评价体系的基石,制定分学段逐步提升的评价标准,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立贯穿家校社各环节的评价数据库与预警反馈系统。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推进协同育人的深化发展,确保学段之间的顺畅衔接,提高评价精确度,增强反馈实效性,优化思政教育资源配置,从而构建起“评价指导实践,实践促进评价”的良性互动循环,为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发展提供一套可借鉴的实践范例。
另外,深化思政课改革应紧扣国家战略需求,构建“价值引领—知识融合—实践淬炼”的三位一体育人体系。要重点推进“思政+X”跨学科课程重构,将大国重器创新史、科学家精神图谱融入教学,开发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思政案例库,实现科技伦理与价值塑造的同频共振。同时,创新“双导师制”教学模式,联合科技专家开展国家重点实验室情境教学,让参观大国重器等活动成为实景课堂。此外,同步搭建科学家精神传承平台,通过“揭榜挂帅”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在攻克“卡脖子”技术中厚植报国情怀,培养兼具创新能力和红色基因的战略科技后备力量。这既是落实科技自立自强的教育应答,更是支撑民族复兴的育人担当。
本文来源:时事报告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Zr0p7uQ1F-bVdAgvC_6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