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新时代优化学科设置调整的基本逻辑遵循

发布日期:2025-04-07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陈卫
资料来源 中国高等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4月5日】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而学科是高校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龙头,其中学科设置和调整优化更是事关国家人才培养结构布局和引领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其成效直接影响到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实现。传统的学科设置和建设发展主要依据学科内在自主性和社会适应性“自然生长”,遵循的是根据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而自发地扩展、分化的逻辑内核。伴随时代变迁,传统的学科设置和发展逻辑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步伐和高校“双一流”建设现实要求,如何推动学科合理布局和调整优化已经成为迫切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共同面对的议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实施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学科设置调整作出战略部署。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加快‘双一流’建设,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在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大背景下,高校学科设置和建设逻辑都已发生转向。鉴于此,不管是宏观层面的国家战略布局,还是中观层面的管理体制机制,抑或是微观层面的具体实践路径,高校都要拿捏好布局设置和调整优化的分寸,遵循基本的逻辑取向。

价值逻辑:紧扣国家战略导向

一是学科设置和调整优化要体现国家意志和战略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并提出“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新时代学科设置与调整优化首要的是要遵循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驱动的价值逻辑。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学科体系供给不充分,一流学科对国家高新知识、高新技术优势的支撑作用贡献不足。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启动“双一流”建设,明确要求要强化服务国家导向和贡献导向,强调要坚持“四个面向”,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优化学科结构,通过建设一批一流学科,在解决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作出卓越贡献。即将开始的第三轮“双一流”建设,将更加突出高校学科设置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力与贡献度,学科建设水平和能力将成为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建设标准的重要内容。高校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以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价值旨归,推动学科设置调整由“自发探索”向“战略引导”转变,确保学科布局能够服务于国家战略。具体来说,就是要着眼于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围绕国家重点领域学科清单,统筹谋划学科布局调整,前瞻性布局和培育一批事关国家未来长远发展、核心领域发展的战略性学科专业。这既是基于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外在推力”,更要成为高校学科设置的“内在自觉”。

二是学科设置和调整优化要助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关键性因素,是国际竞争的制高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尽管近年来中国的“大国重器”“大国利器”不断涌现,但西方技术封锁和出口管制制约依然存在,一些领域“卡脖子”技术依然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自主培养的能够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拔尖创新人才数量还不够多,在发展前沿性、颠覆性技术方面还存在不足。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设置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提升创新第一动力重要结合点的主载体。高校要在未来科技创新中占据一席之地、拥有一技之长,必须因应科技发展趋势积极主动谋划学科设置调整,这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创新能力与发展潜力最重要的标准。具体来说,就是要大力发挥学科的龙头牵引作用,建立由一流学科建设牵引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三位一体”统筹机制,着力打通不同学科间的知识论、方法论区隔,以协同高效的科研攻关带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发展,推动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培育一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行业产业中坚力量,有力支撑国家在未来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优势。

卓越逻辑:紧扣学校特色优势

一是学科设置和调整优化要聚焦高校有限目标。为更好应对时代变化和推动各高校“各美其美”,《纲要》提出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区分综合性、特色化基本方向,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支持理工农医、人文社科、艺术体育等高校差异化发展”。同时,《纲要》还提出要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根据不同类型高校功能定位、实际贡献、特色优势,建立资源配置激励机制,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高校既要在国家高等教育布局中找准位置和定位,也应该建设好与自身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体系,特别要注重在学科调整优化的改革中强化自身的优势特色和学术生态。实际上,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已经进一步淡化身份色彩,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而是强调学科导向,鼓励探索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引导各高校在各自的优势领域和方向上创建一流。校情决定学科布局和建设不能贪大求全、无法遍地开花,谨慎“取舍”、选对学科才是“王道”,才能找到高质量发展的真正出路。各高校在开展学科设置和调整优化时,要在纵向历史分析和横向同类学科比较基础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采取“选择性卓越”策略,分批次优先设置、支持基础好、前景好的特色优势学科,发挥其先行作用,夯实重点学科建设根基和力量。

二是学科设置和调整优化要兼顾学科生态营造。学科建设发展除了有“高峰”还要有“高原”,因此,在布局和优化调整的过程中除了要主动从服务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的角度出发,还要注重特色优势学科集群的同步打造和协同发展。学校要围绕具有一定基础和实力的学科,开展一流学科引领和带动,持续优化学科空间布局和生态体系,努力实现学科由“一枝独秀”到“春色满园”。事实上,各个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都在独特的优势领域有所积淀,对于布局设置哪些学科、调整优化哪些学科、重点发展哪些学科,高校不应完全从零开始,而应注重已有优势,依托特色优势学科基础,统筹关联学科,强化优势学科的引领辐射作用,进而打造“点上有高峰、面上有高原”的学科生态体系。具体来说,高校要发挥“扬长补短”的溢出效应,按照“建优建强长板、补齐短板弱项”思路,以一流学科、主建学科为中心,布局设置或调整优化相近学科为支撑形成学术共同体,推动优势资源持续稳定地向这些发展态势良好的学科群集聚,实现多学科协同发展。

时代逻辑:紧扣经济社会需要

一是学科设置和调整优化要回应关照社会现实。学科没有贡献就没有地位和设置价值,因此学科专业调整也要紧跟时代发展和产业急需而动。目前学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脱节”情况,特别是学科布局建设的“社会功能”与“组织功能”之间存在矛盾。众所周知,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频率加速、技术迭代周期压缩、产业转型升级提速,但高校人才培养的慢变量特征依然客观存在,产业最新需求与动向无法及时向学校传递,导致学科专业设置与国家战略、区域发展、产业需求匹配不足,对人才培养的数量规模、专业产业适配性等方面反应滞后。与时俱进的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快速更新,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助力人才培养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供需适配度。因此,如何瞄准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如何回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要素结构重塑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也应成为高校未来学科设置调整的主要标尺。对此,在遵循高校学科设置前述逻辑的基础上,还要推动高校学科设置由“学科本位”向“问题本位”转变,引导学科建设从“知识逻辑”转到“问题逻辑”的轨道上来,建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带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强化从“对接产业、服务产业”向“提升产业、引领产业”转变。学科设置和调整优化要瞄准培育新质生产力,精准适配地方产业,开展以优势学科为引领的政产学研合作,形成行业产业企业“出题”、高校学科人才培养支撑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答题”、社会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打分”的良性循环。

二是学科设置和调整优化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交叉融合、创新解决跨学科问题是未来学科设置的重心,也是学科布局发展的新的时代之问。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原有的以知识论、方法论等为基础的学科分化,逐渐在“大科学时代”显露出研究路径窄化、创新潜力不足等弊端,依靠单一学科知识、方法已经不足以应对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成为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途径。《纲要》强调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从高校学科发展内在维度来看,学科布局和调整优化还要面向未来与时俱进,瞄准新质生产力,不断找准学科交叉融合的“结合点”“创新点”,前瞻布局具有引领性、未来性的新方向,通过调整优化和更新转型提高学科的含金量,进而实现学科的“老树新发、新枝萌芽”。同时,要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持续推进理工结合、工工贯通、医工融合、农工交叉,促进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学术逻辑与外在动力、社会逻辑深度融合,切实增强有效解决跨学科复杂问题的能力。

【作者: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原载2025年第6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本文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X7TL7USXQzDRPF3HtWR8Q


阅读( (编辑:于乐)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