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累进创新奖”作品评审中,我校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刘晓亚教授、罗静副教授指导的作品《大分子自组装纳米传感器制备及对家装、食品领域中几种有害物质的检测》荣获本次竞赛的银奖。性格迥异的男生女生,因梦想而相聚,一起努力拼搏,两年时光匆匆而逝,他们收获了累累硕果。
记者采访了该团队中仍留校读研的研二学生赵伟、张晓鹏和赵芳巧,听他们讲一讲那年青春的奋斗故事。
无心插柳,尽心竭力
2012的夏天,为了能够更早地接触实验室,赵伟等人给研究生们打起了下手。几个研究生打算将一个关于碳纳米管的小项目逐步移手,赵伟他们瞅准了这个机会接了下来。而在考虑主要研究对象时,正逢食品与家具安全在社会上闹得沸沸扬扬,于是大家一商量,就决定用甲醛———这个装修中对人体造成伤害最大的气体,作为项目最终的主体。
想法有了,怎么做成了接下来的主要问题,对于从未接触过这类研究的他们,其艰辛程度着实超乎了他们的想象。第一只拦路虎就是报警器的制作,其中需要的专业知识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无奈之下,他们想到了去寻求物联网老师的帮助。负责请教线路问题的张晓鹏同学说道:“我们需要不断向物联网学院的老师请教,不断完善产品、测验产品,有时为了一点点改动我们就需要在学院楼等上好几个小时。”就这样,他们一次次地请教、调试直到比赛前一天。正是他们的精益求精使得问题得到完美解决。
“最困难的还不是这个,有时候经过反复测试,我们认为报警器已经可以对甲醛进行检测了,可结果却是一点儿反应没有,”这无疑让队员们始料未及,伤透脑筋。理论与实际的差异无法解决,队员们只能重新开始,着手细节。这一次他们每一个步骤都严遵程序,力求精准。可说来轻松,一遍遍的失败重来所需要的耐心与勇气是难能可贵的,“我们是在经过了反复的实验,不断地改进以后,才有了现在的成功的产品。”
除了项目本身,生活也给他们出了一道大难题。他们到了考研和就业的分岔路口,为各自的选择忙碌。“时间真的是最大的问题,”这时团队里已经确立保研的赵伟、晓鹏和芳巧主动多承担了一些,他们的细心体贴让大家备受感动。在最忙碌痛苦时,没有一个人说过退出,依旧埋头研究。当问起是什么信念支持他们一直走到拿奖时,赵伟表示:“这么久的时间都走下来了,这个项目就像我们的孩子,我们对它都有了感情,怎么会轻言放弃呢?”
一波三折,众志成城
事实上,这个团队是由两个不同的小团队组成的,因为都是研究聚合物和传感器的方向,但在实践过程中,该模式却导致了排他现象的出现。不过,一次次实验与讨论中摩擦出的思维的火花,拉近了彼此的关系,大家渐渐畅所欲言,一种集体感已经慢慢在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至于做决策,“我们还是挺民主的。”张晓鹏笑道。即便意见不统一产生冲突,但最终方案一定在每个人的同意下才确定,不用怕争论影响感情。
时间问题解决了,人心也齐了,但天有不测风云,几个人的辛勤付出换来的却是上帝的一个玩笑———他们在省赛中落选了。“当时我们真的以为到此为止了,还特意组织了一次散伙饭,”赵伟苦笑着说。就在他们准备分道扬镳的时候,命运却出现了转折———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赵伟还在睡午觉,突如其来的一个电话带给他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你们团队没有被淘汰,我们有直送资格!快来化工楼,分团委老师要给你们意见了!”对此,赵伟记忆犹新:“起初我还以为是在开玩笑,直到其他人也得到通知时才相信,当时全部的不开心全都一扫而光,满满的都是幸福感。”辛苦总算没有白费,命运还是眷顾了不懈的他们。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对于自己团队发明的P-CNTs气体警报器,赵伟有十足的骄傲与自信:“甲醛气体警报器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很好地解决客户不知何时入住刚装修完的新房的问题。”而这个凝聚了所有人心血的作品,不仅仅是用来参加比赛这么简单。“我们想让它走的更远,甚至想与外面企业合作。”张晓鹏兴奋地感慨。“可惜的是因为这只是大学生自主研发的产品,社会上的企业对技术上的能力普遍持有怀疑的态度。所以我们希望再做些努力,比如如何让它从手工制造中解放出来转而具有机械化流水线化的特质。我相信,至少对于家装市场来说,这将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
对产品有着极大期许的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同样有着很清楚的定位。“并不是获奖了,就走上人生巅峰,跟别人不一样了。”张晓鹏坦言,“未来其实很简单,踏踏实地,毕业找份工作。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自己的课题。”他们将一如既往坚韧,踏实和谦逊地走向未来的路。
这个项目因为“多积累经验”这个简单的目的而开始,机缘巧合下才进入“挑战杯”比赛,之后又“一路备胎”,不断被否定、肯定,直至最后拿到了银奖,整整两年,作品成熟了,每个人也慢慢成长了。不断碰壁,总结经验,完善自身,赵伟笑称自己“脸皮变厚了,胆子也变大了。”负责项目的实验部分的赵芳巧则觉得,自己对科研理解更加深刻了。张晓鹏,这个看起来阳光的大男孩却是在一次次的等待中学会了坚持。“那些日子虽然苦,却也像是发着光。”
对于有着科学创新想法的同学,赵伟建议道:“多参加科技创新项目,多学点东西、拓宽知识面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同时,他们也想给那些人打打预防针,“对科创充满期待的同学,可能很快会发现科创是很枯燥的。因为,你需要从最小的事做起。可是,就是在反复中,你的手法会越来越娴熟,接下来的工作中就能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科学的道路,是漫长而无止境的。也许枯燥和困难会冲淡你的激情,但一切的艰难困苦都是为了成功那一刻的绽放。当一个人拥有梦想并付诸实践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