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江南学子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 >> 江南学子

“挑战归来话挑战”———2015年“挑战杯”总结交流节选

发布日期:2015-12-28  来源:宣传部 宣传部  
编者按
11月20日,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广东工业大学闭幕,我校以总分310分再次捧起“优胜杯”。12月10日上午,参加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师生们齐聚一堂,进行总结交流。我们节选了部分师生的发言,供大家学习参考。
刘晓亚(化工学院教师):
我指导挑战杯,主要是我喜欢和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我的心态会更加的年轻,能跟学生们打交道对我来说是一种乐趣。我们课题组连续三届都有作品进入全国决赛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我一直认为挑战杯是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一种训练,比赛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可以得到非常好的训练。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在此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学习到一个课题应该如何进行,从而对科研创新有了全面的认识。
在我们课题组,我培养学生都是放养,让他们自己去查阅文献,解决问题,当然老师们会在大的研究方向和难以解决的瓶颈问题中进行总的把握和指导,本次挑战杯,我给团队学生们定了一个大的方向,接下来的实验安排以及和企业的联系都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级带一级,师兄师姐带学弟学妹,这样所有的学生都有了提高。此次挑战杯决赛,我们课题组的老师都去柬埔寨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无法参加这次挑战杯。所以我就安排14级的费小马博士作为指导老师带队,费小马是第十二届挑战杯一等奖作品的主答辩,经验非常丰富。所以说,我就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有优秀的指导老师,良好的实验环境,优秀的师兄师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
一般我们挑战杯的项目,我都会安排跟我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有创新性,而且能够实现产业化,可以服务社会,有实用价值,这样的项目也符合比赛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的三大评判标准。这也是我一直跟学生讲的,我们搞科研要联系社会实际需要,不仅能够在科研创新中取得好成绩,能发好的文章,更要往产业化方向发展,实现其应用价值。因此,我们挑战杯能够取得良好的成绩,与我们科研和产业两条腿走路是密切相关的。

邱立朋(药学院教师):
刚开始,学生的专业知识相对较弱,实验操作能力不足,我们指导老师从补充基础知识入手,强化实验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备赛过程中我们也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协助她们分配好学习与实验的时间,克服对某些化学试剂的畏惧。特别是临近比赛,她们要准备繁琐而精细的材料,以及PPT的生动汇报,这导致赛前心理压力大。因此,我们老师要及时帮助减缓压力,树立自信。因此,这次比赛不仅是对学生的一次锻炼和提高,也是对老师教学的一个考验和总结。
我们也特别感谢学校和学院各位领导为比赛所付出的心血。一次次的请专家进行指导,对作品文本不断地修改提炼,不断地组织赛前答辩,同时经常关心竞赛准备情况,及时帮助我们解决项目中的困难和问题。团委领导还亲自带队参加竞赛,激励参赛学生和老师。可以说没有学校和学院的领导和支持,我们也不能取得比赛的好成绩。
此外,江南大学药学院建院时间较短,在业界知名度有限。我们通过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这样的比赛成绩,很好的扩大了知名度,更有利于我们以后的学科发展。同时,通过参赛,我们也见识到全国的作品,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最后,结合此次的比赛,我冒昧地提两个小建议。一个是学校或者学院层面对挑战杯等比赛的公开宣传力度可能不够,学生对比赛认识不足。开始可能出于新鲜感积极报名,但是随着实验技能的基本掌握,后续阶段逐渐乏力,缺少对比赛、获奖及自身成长意义的深度认识。第二个是现在的经费有种“摆脱贫困,不足温饱”的感觉,希望学校可以适当加大些资助。

李兆丰(食品学院教师):

【回顾】挑战杯进行了一年多,由于大家之前都没有经验,所以作品准备得并不是特别充分,还存在一些不足,过程也比较曲折,但是大家从最初的摸索实验条件开始,到写论文、专利、准备答辩等,每个成员都参与在其中,付出了很多精力,收获得也不仅仅是最后这个奖项,在心态上也得到了成长,变得更加沉稳、理智,善于思考,经得住挫折。
【感恩】我非常感谢我们这个团队的队长还有成员们。大家都对这个比赛很重视,也为这个项目舍弃了很多东西,比如课外空余时间、实习机会等等。最后特别要感谢学校、学院领导和老师们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扶持,给了我们力量和信心面对瓶颈不放弃,坚持到了最后。
【展望】有了这次的经历,以及刚才各位领导、老师的建议,相信我们以后再做挑战杯项目或其他科技项目时会更有经验,团队结构更合理、项目创新性更突出、可行性更高,相信我们学校一定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绩!

潘思惠(食品学院学生):
我们从14年6月开始做这个项目,当时团队由大三、大二、大一3个年级共8人组成,大三暑假开始做实验。因为时间紧张,参加省赛的时候我们的论文还没发表出来,只得了二等奖,幸运的是我们获得了直推国赛的机会。
参赛历时一年半,对于这段经历,作为队长我的感触良多。
【摈弃功利心,坚持】首先我觉得通过这个项目,最大的收获是对心志的磨练。现在大家做课题,尤其是研究生,有时候功利心太重,可能因为和奖学金挂钩,大家都想着发文章,急着发文章;参加比赛也以成果为导向。这种目的性如果太强,人就会禁不起挫折。
【参赛要趁早】我们没拿到大奖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英文论文没发出来,根本原因是前期准备开始得较晚,用了很多时间摸索实验条件。再者我们和李老师之前都没相关经验,对竞赛规则并不了解,以为只要把实验做好把作品书写好就OK了,导致后面发论文、写专利的时间都很紧张。所以我建议以后可以加大对比赛相关流程、规则的宣传介绍,增加往届团队参赛经验分享等活动,让大家对比赛有了充分的了解再申报。如果实验室研究团队提前有做挑战杯的意识的话是很占优势的,老师可以在低年级学生中提前去发掘那些想做学术的同学,让他们跟着师兄师姐做一些相关课题的实验,从近处看是为比赛作准备,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实验室团队的建设。
【团队合作】另外顺便提一下团队合作,我觉得项目一定要进行合理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做,如果一个成员在一开始做实验就在打酱油,那么基本上就一路打到底了,因为缺少前期的实践基础,后面的环节也很难成为主力,这样他的锻炼价值就大打折扣,团队的战斗力也会有所影响。

张杜炎(化工学院学生):
直到现在我依稀记得老师和师姐指导我们做实验的场景。从一个简单的滴定到复杂的有机合成反应,这对于大二刚刚接触专业知识和基础实验技能的我来说,无疑是困难的。但老师和师姐的悉心指导以及团队的积极探索,却让我在面临困难时可以踏实前行。在这个过程中,我快速掌握专业知识和各项实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验素养,这也为我现在的研究生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经历了做实验的考验,接下来就是如何进行项目展示和答辩了。通过前期参加学院组织的创新项目交流会等活动,自己积累了一定的答辩能力,但是离国赛的要求还是远远不够,通过学院和学校组织的历次模拟答辩,我渐入佳境,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答辩,如何条理清晰的讲自己的项目。

杨倩(法学院学生):

2014年7月,我们团队一行6人前往遂宁进行实地调研。队员们都是学法学或社会工作的文科生,既有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大三学长,也有初出茅庐的大一新生。我们进行了18天的实地调研,走遍三县两区,重点走访了33个村镇,开展座谈会16场,访谈村民103人。
调研归来,等待我们的是庞大的资料整理、数据录入分析和报告撰写工作。11月中旬,多次修改的报告在学院和学校内基本得到认可,校外专家的意见却当头给我们泼了一盆冷水,“大学生的调研作品要关注社会现实,做到‘顶天立地’,现在你们‘顶天’的东西有了,但‘立地’还不够,要能从微小处总结提炼出具有可推广性、可操作性的做法和经验。”这对我们来说似乎是一张“病危通知单”。8月到10月,除了正常的学习时间外,团队成员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关于农村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中,如果按照专家的意见继续修改,几乎等于要推翻重写了!
2014年11月23日,我清楚地记着这一天,我们完成了对报告的全面修改。2015年5月,参加省赛获得了一等奖,并取得了国赛参赛资格。
转眼间,一年过去了,团队里两位成员出国深造,葛璐同学加入,大家又全力以赴备战国赛。今年11月,我们到广州参加了全国挑战杯决赛,获得了一等奖,为我们18个月的征程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回忆这段征程,大家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团队合作的经历也为我们日后学习工作积累了经验。近一周时间的比赛与展示,我们不仅得到了学科专家的悉心指导,还与参赛的各位师生分享成果,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为接下来我们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专业选择提供了更广阔的方向。
阅读(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