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移玉带:送给盲人的礼物
灵感来自一份关爱
当你看到“哆啦团队”,你是否会想起神奇万能的哆啦A梦?你是否觉得这支队伍就是以此来命名的?不。“哆啦” 作为埃及语翻译成中文是“上帝馈赠的礼物”,而哆啦团队创新制造的“智能防碰撞提醒神器—谨移玉带”,就是这样一个馈赠给盲人的“礼物”。
带着对这支队伍的好奇,记者采访了哆啦团队四个朝气蓬勃、富有幽默感的成员。对这个团队来说,参加这次比赛可以说是一次偶然,在截止报名前2天,队长杨瑞荣才有了参加这个比赛的想法,于是他与朋友们一拍即合,自发组成了一支队伍。“我们一开始是想做一个关于防止肇事司机逃逸的自动化机器,但那个技术要求太高,很复杂。后来肖老师提起防障碍的机器,我们才有了进一步的灵感。”从队长的话语中得知,原来灵感之源得益于幕后的良师益友——物联网学院肖永松老师。他说:“这次比赛的作品能获得全国竞赛一等奖,主要靠的就是创意。”的确,为盲人设计的天线测距防碰撞腰带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并且技术要求不复杂,具有非常高的实用性。
那么,他们是如何在一步步的实验与探索中做出了“谨移玉带”呢?“我们一开始试着做过手链、头绳等样式,可后来发现手腕和头部的活动范围比较大,会引起不必要的感应,而腰部是人体在活动中较为固定的部分,所以我们后来研制了腰带。”队长杨瑞荣一边认真地讲解分析,一边比划着作品的设计结构。
百试千尝,收获成功
哆啦团队的成功秘诀不仅在于创意新颖,还在于团队后备力量坚挺。队员们各有所长,取长补短,通力合作,才取得了最后的优异成绩。哆啦团队的技术主力是王燃,他在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方面有着卓越的才华和坚实的基础,曾在江苏省电子设计大赛中荣获四等奖,“尽管是四天三夜不舍昼夜地做命题设计,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还是特别难忘,挺爽的。”他如是说道。刘子玉主要负责设计图稿的制作和电路的布线,细腻踏实的她是这个机器正常运作的主力军;而姚楠则以出色过人的口才和超强的表达能力独揽了文字撰写、申请表填写和现场演说的重任;队长杨瑞荣则以管理能力超群指挥全局,进行各队员时间的协调、跟进进度、约定时间、缓解矛盾、改善气氛等工作。
尽管作品的不完善使得视频拍摄举步维艰,但他们多次尝试,百折不挠,并苦中作乐自己击打“腰带”,为此还闹出了不少的笑话,可这些都成为了他们独特的记忆。“在研究这个项目时,正值暑假,我们几个人就留在空荡荡的校园里,生活条件远远不及家中,有时候甚至因为一个人在宿舍会感到有些孤独,但还是坚持做下来了,现在想想,感觉我们当时还是挺能吃苦的,”队长笑着回忆道,“肖老师会定期让我们定期汇报进度,确保项目有条不紊地进行。”
脚踏实地 扬帆起航
对于未来,他们希望参加更多的全国性比赛,不断接受挑战,当看到大赛中国防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众多学子的简历上写着各项专利的荣誉时,他们也看到自己的不足,前路漫漫,任重道远。在分享参赛经验时,姚楠的话让记者印象深刻,她说:“其实参加比赛并不是奔着获奖,只是单纯地希望提升自我。当时的想法很纯粹,而最终获奖是偶然也是必然吧,希望同学今后参赛不要带有功利主义的色彩,放平心态。”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队长也在最后的总结中说道,“对于一个创新小组,要想做出成绩,团队很重要。我们四人团队,有着特长互补,每人都做着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任务。”值得一提的是,杨瑞荣的“灵感的积累”,从大一开始他便准备一个小册子平时将一些微小的想法和灵感记录下来,“别小看这个积累,在创作过程中,有时会带来很大的帮助。”真可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
在采访的最后,记者还了解到参加这次比赛整个团队的研究和参赛费用都是由学校承担,并且学院大力举办各种科学创新比赛
荒诞祭:不一样的骊歌
用自己的方式告别校园
每年七月,骊歌飘荡在小蠡湖畔时,江南学子或吟或唱,或泣或笑,用各种方式诉说着对大学光阴的不舍,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来自数媒学院的三位同学——李昂、蔡采贝、黄星智,则选择用一部历时大半年心血方完成的毕业作品“荒诞祭”来为大学生活划下一个完美句点,为明天开启崭新的篇章。
优秀作品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卓越的团队,“这部作品的创作者喜欢关注社会问题,并把值得社会反思的现象作为主题。”指导老师龙娟娟如是说道。李昂在采访中也说,“每年都在看毕业作品,却觉得反反复复都是一样的东西。”因此他们放弃千篇一律的亲情环保题材,“荒诞祭”尝试用抽象概念做主题,通过四个独立、无逻辑关联的小故事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和欲望。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不仅荣获第十一届“金恐龙”国际原创动漫作品大奖赛“最佳中国学生作品奖”,更是荣获了第五届西安国际影像节“最佳动画奖”,第三届中国独立动画电影论坛“网络星秀奖”,入围第十一届中国独立影像展映单元,第二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竞赛单元,并提名第九届Aniwow!中国(北京)国际大学生动画节“最佳动画导演奖”与“最佳动画视觉风格奖与声音奖”。近期其还将参加Athens AnimFest 2015(希腊雅典动画电影节)等一些国际动画节。
每一秒背后的艰辛
数罢种种奖项,或许众人会惊羡,会由衷赞叹,可每一份成功,更值得收获的是人们的尊重与欣赏。“呈现在人们眼前一秒钟的动画至少需要画24幅画。”团队中负责美术和场景制作的蔡采贝说道。作品导演李昂也忍不住对记者“吐槽”道:“做动画很酷(苦),工程量很大。”而黄星智更是一边工作,一边完成毕业设计,不停地往返于北京无锡两地。因为工作量大,他们常常画不完,最后整个团队甚至开始研究熬夜技巧。老天不负苦心人,他们完成作品的同时,倒也总结出一套“非常不健康却十分有效”的熬夜指南,其中一则便是要睡黄金时间段——晚上九点开始睡,凌晨两点再起身“继续战斗”。
即便如此辛酸疲累, 他们也没有庸人自足,敷衍了事,而是不断追求卓越,实现创新。“学生大半年的努力得到行业认可而感到欣慰,我为他们骄傲,也替他们开心。但他们自己一直对作品诸多细节感到不满意,精益求精,有着这个年纪应有的冲劲和拼劲。”龙老师这样评价这个团队。“荒诞祭”在画面的表现手法上,不仅采用了传统的转描技术,而且还加入有意识的变形处理,赋予画面全新的意义,同时还将大量的中国元素,如水墨画,书法等融入作品中。这个团队的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从中可见一斑。
除了责任感,支撑他们这群独立动画人走下去的最大动力就是对于动画的热忱。哪怕再苦再累,也甘之如饴。当他们身边的朋友看到他们制作的第一个小故事中的榴莲捧花后,一位异地的友人竟真的网购一个榴莲送给他们。这份缘起动画带来的喜悦想必是值得他们珍藏,回味一生的感情。
动画人生,续篇更精彩
回首,四年曼妙的时光,好似一曲悠扬的舞曲,或平缓,或跌宕;而他们,仿若一杯苦咖啡,和着纷杂的旋律,完美演绎了自己的动画人生。
他们的青春是“万里寻山历百艰而无悔,一朝见井纵九死以何辞”的无畏无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定不移。青春,应当有一种死拼的勇气;梦想,应当不顾一切的去追逐!
不是不艳羡他们斗志昂扬的青春,不是不惊叹他们义无反顾的梦想,而是由衷钦佩他们四年始终如一的“自我思维”,也就是当今乃至未来中国动画产业的所缺乏的创新元素——动画思维,这才是他们弥足珍贵的财富,更是他们去往动画王国征途中最重要的品质。
《荒诞祭》这部动画作品风格独特,主题新颖,创作方式多样,其创作者团队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将自己的思维付诸于动画,展现出来。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能用动画思维去观察世界、解释世界,并表达他对世界的看法,那么他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如今,伴随四年纷繁的舞曲渐息,他们也将带着自己的甘苦青春华丽落幕了,但他们人生的动画远远没有散场,而是氤氲的弥留眼眸。下一刻,动画人生的续篇即将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