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江南学人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 >> 江南学人

甘守三尺讲台 争做“四有”老师——“优秀教学奖”获得者风采展示

发布日期:2016-09-09  来源:  

编者按: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一流本科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为表彰先进,引导教师把更多精力投入教学工作,学校在去年开展首届优秀教学奖评选工作的基础上,今年进一步完善评选办法,规范评选流程。经过学院推荐、学校评审和全校公示,最终1名教师荣获至善教学名师奖11名教师获得至善教学奖
至善教学名师
夏文水,食品学院教授,高校教龄28年。
严谨、求实要求学生,注重因材施教,采取启发式教学,强化学生课外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二十多年如一日,投入《食品工艺学》课程的建设中,该课程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一类课程、江南大学首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并于2013年获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主编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食品工艺学》,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优秀教材二等奖,在100多所院校使用,累计印刷15次,总印量8万册。鼓励年轻教师参与教学、进工厂锻炼,强化教师工程素养,团队成员获2015年江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引进多家企业成为食品学院董事会单位,建立相关的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为本科生实习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教学名师、江南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优秀标兵、我最喜爱的老师等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至善教学奖获奖教师
周鹏,食品学院教授,高校教龄7年。
积极参与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积极探索大班授课辅以小班辅导讨论的模式,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江南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多项荣誉。在《生物化学》卓越课程建设及相关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实施中,建立起了一支中青结合、交叉互补的教师梯队。通过教帮带,培养了多名教学能力出色的优秀年轻教师。结合科研,指导多项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大赛项目,所指导的学生团队获得江南大学优秀论文奖和最佳团队奖。
至善教学奖获奖教师
王海鸥,食品学院副教授,高校教龄34年。
34年如一日,热爱教学工作,得到全院师生的普遍认可。注重启发式、案例式教学,将食品企业技术设备改进方案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将搜集到的大量国内外学习资料共享给学生,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注重学生工程思维能力培养,指导学生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设计。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采取全程听课、单独辅导、集体教研等方式做好课程组青年教师传帮带。担任校院两级督导,对学院教学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在促进学院学生学习、提升教学效果方面做出贡献。荣获江南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等荣誉。
至善教学奖获奖教师
徐阳,纺织服装学院教授,高校教龄28年。
按照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与课程资源、一流教学管理的课程教改目标与思路,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的教学模式。把能力培养+实践探究+人格养成+创新创业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贯穿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构建了纺织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3+1”模式,成效显著。打通本科教学平台和学科研究平台的界限,构建渐进式、多层次的课外科研能力培养体系,实现了工程与创新能力训练方式的创新。关注青年教师成长,所辅导的青年教师连续两年在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一等奖。积极指导学生参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在省部级以及校级大学生学术与设计比赛中屡获佳绩。曾荣获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一等奖、江南大学师德标兵、江南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校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
至善教学奖获奖教师
顾文秀,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副教授,高校教龄19年。
教学中提出始于兴趣,长于思辨,乐于实践,善于创新特色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自主探究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开展启发式、探索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托省精品教材、网络仿真实验平台进行实验预习和探究性自主学习,将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开拓实践教学的新途径,物理化学网络仿真实验平台访问量已超过4万人次。在教学团队中发挥引领和骨干作用,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团队成员获教改课题立项8项,已结题6项。践行兴趣导师制,指导学生兴趣小组课外科研活动,为考研学生义务辅导,考研率和考研成绩有较大提升。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相关技术获授权专利3件,曾荣获全国多媒体课件竞赛一等奖、江苏省精品教材、江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荣誉。
至善教学奖获奖教师
潘丰,物联网工程学院教授,高校教龄29年。
积极探索现代信息环境下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新方法和新思路,针对不同的课程和内容,设置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好,吸引年轻老师来听课学习。加强精品教材和卓越课程建设,制定了一套多闭环、不断完善的全动态管理模式,为《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平台,开发了多元化的实验模式,包括网络教学平台、协同学习平台、实验箱验证性实验、虚拟仿真实验等。积极提高团队成员教学水平,通过送出去学习,请专家学者作报告,定期进行专题研讨、教学法交流,成员之间相互听课和点评等方法,提高青年教的课堂设计和掌控能力。课程组主持省级教改项目3项,发表教改论文共20多篇。曾作为负责人或主要成员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精品教材奖、江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11)等多项奖励。
至善教学奖获奖教师
沈艳霞,物联网工程学院教授,高校教龄17年。
注重教学方法改革,在团队中发挥引领和骨干作用,与同行、团队协作,助力推进青年教师导师制、开展青年教师示范讲课活动及师资培训。注重科研反哺教学,将科研成果注入到教学内容中,定期听取学生、督导、同行的意见和建议,总结反思教学活动,更新教学内容。主持和参与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项,校级项目1项,以及运动控制系统卓越课程的建设。积极指导本科生创新实践,指导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项,指导的本科生连续2年获江南大学优秀毕业设计。近五年来获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
至善教学奖获奖教师
曹菊生,理学院副教授,高校教龄28年。
教学认真,教学效果突出,在学生中享誉较高,学生评教历年位于学院前列。每年给新生作数学学习方法讲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每周一次学生答疑,QQ即时答疑平台学生达800多人。主管学院教学工作长达12年,在公共课教学管理、专业建设等方面花费大量心血。指导多名青年教师成为高等数学教学能手,并获得省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奖。近三年指导本科生荣获省优秀毕业论文团队奖2项,并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江苏省高等数学竞赛一等奖等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00余项。主编《线性代数》、《高等数学学习指导》等多部教材和学习指导用书,主持省精品教材一部,获得校教学成果奖4项;发表论文近20篇。获省高等数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数学建模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江南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等多项荣誉。
至善教学奖获奖教师
张新昌,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高校教龄34年。
采取本科生导师制和兴趣小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本科生热爱专业、热爱学校。积极指导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获校优4人次,参加学科竞赛107人次,获奖40多项,参与课外科研训练和撰写论文38人次,发表论文20篇,获得专利发明11项。作为专业责任教授,完成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卓越课程建设、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重视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在科研团队建设、本科导师制与兴趣小组、大学生创新实践以及本专业内外学生的课外科研实践方面,以个人和团队科研业务的内容、能力来反哺教学,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至善教学奖获奖教师
邱丽颖,医学院教授,高校教龄29年。
注重课程建设,根据专业特点,开展多样化教学,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活学活用,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主讲的《生理学》成为学校首批卓越课程,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制度,开展小组研讨式学习。为青年教师作公开课和示范课,鼓励并帮助年轻人掌握授课要素,规范教学活动。积极组织学院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营造人人热心教学、人人参与教改的良好氛围。积极帮助规划附院教学队伍,为附属医院教师授课能力提高出谋划策。5年来,主持校级和主要参与省级及以上的教学工程项目9项,主编教材2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8篇,获得省、校级教学成果奖6项。
至善教学奖获奖教师
汪春劼,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校教龄28年。
主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保持很高的抬头率,学生评教位于学院前列。行政管理专业0601班毕业五周年返校聚会,活动之一是再听老汪一堂课。担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负责人,在团队中发挥引领与骨干作用,推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有效地提升了该课程的信息化水平。指导本科生获2012年度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教案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优秀解答。曾获我最喜爱的老师荣智权奖教金等荣誉。
至善教学奖获奖教师
谢竞贤,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高校教龄16年。
多年承担大学英语基础课和拓展课的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严格要求与人性关爱并重,采用启发式教学,开展形式各异的师生互动。认真听取学生的反馈与自我学习评价,积极与督导、同行交流教学,形成了观察-思考-互动-反馈-积累-改进的教学实践思路。作为系部主任,积极主动投身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参与制定教改方案。同时积极组织青年教师申报课题,参加讲课比赛,并担任大学英语2014年首批海外培训班班长。主持省级教改课题2项、校级教改课题2项,曾荣获江南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学成果二等奖、荣智权奖教金等荣誉。
阅读(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