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下午,无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党组书记叶建兴走进江南大讲堂。叶建兴不仅是我市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领导,还是著名的书画家,有多幅作品在省级以上美术大展中展出,并长期兼任无锡市书画院顾问、江南书画院顾问。他的江南大学之行旨在促进无锡文化的传播、传承与保护。
叶建兴应邀走进江南大讲堂,为广大师生带来了题为《魅力无锡 文化彰显》的讲座。讲座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全面了解和把握无锡文化的发展脉络和鲜明特征,以及科学制定和规划无锡文化建设战略。
叶建兴从无锡的历史渊源开始说起,他指出:“文化如风,文化如水。风有因,水有源。无锡的历史就是无锡的‘因’和‘源’,无锡文化就形成、生长、发展于无锡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作为一座具有7000年人类生活史、3000多年文字记载史和2500多年建城史的江南历史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各类人才辈出,在我国古代、近代、现代分别是吴文化、民族工商文化、乡镇企业文化的发祥地。而在当代,无锡是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积极汲取全人类的文化精华,以“四个无锡”为目标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 他指出,无锡自然生态优美、生产方式精细、生活方式细致生成了无锡地域文化的三大基本要素,无锡更是具有“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般的活力和“包孕吴越,通江贯海”般的气度的文化特征。他从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交流融合、黄河流域文化与长江流域文化的交流整合、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等方面梳理了无锡文化的发展脉络。他创新性地从地域特色背景、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背景和社区、人口背景四个层面对无锡文化的流变和特色作了系统的考察和解读。最后,他还介绍了无锡文化建设战略目标,指出党的十八大对文化强国,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新的要求,将加强文化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文化强市,这决不是简单地把原来的“大”字换成“强”字。由“文化大市”到“文化强市”,仅一字之差,却是不同的战略选择 。文化建设更要注重内涵的发展、质量的提升和综合实力的增长。
叶建兴引经据典,博古通今,妙语连珠,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讲座,赢得了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师生们在感受无锡文化精髓的同时,更是燃起了对无锡文化深入了解研究的热情。
随后,叶建兴参观了我校民间服饰传习馆。传习馆藏品有清末民国时期的服饰3000余件/套,涉及袄、裤、眉勒、裤、裙、鞋、蓑衣、云肩、首饰等20多个品种,是全国唯一以汉族民间服饰为研究对象的馆所,旨在保护中国民间服饰,传承和发扬中国民间服饰文化。
参观过程中,叶建兴对传习馆藏品的数量之多、品类之全叹为观止,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指出,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影视剧的影响,很多人都不知道汉族传统服饰的真实面貌,是文化传承的悲哀。为此,他建议将我校民间服饰传习馆纳入无锡市博物馆系列,更好地服务社会,让更多无锡市民了解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为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他还建议传习馆深入发掘一些无锡本土服饰有关文化内涵,梳理无锡地区服饰自身的特色,征集一些相关实物,充实展示展览内容,挖掘、培育一些与本土服饰有关的传承活动。
参观完传习馆后,叶建兴、文化局非遗处处长张伟还与纺服学院书记梁惠娥教授、社科处副处长崔荣荣教授等领导和老师进行了亲切的座谈。座谈中,叶建兴首先对传习馆在非遗传承与保护过程中担负的历史重任和开展的各项举措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强调,非遗保护过程中,唯有确保一定规模的传承人和传承单位,才能有更好地开展生产性保护的基础;应该为传承人提供条件,发挥他们的群体效应,激发非遗传承保护的积极性。为此,他表示,无锡市文化局将大力推动和支持将传习馆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并把无锡市的相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纳入项目,为无锡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更好的平台,成为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培养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的重要基地。随后,座谈双方就非遗保护的问题交流心得,认为“传习”的根本不仅仅是“保护”、“抢救”传统民间服饰,更重要是“激活”、“再生”传统民间服饰中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传统,实现对中国民间艺术遗产真正意义的保护和传承。
面对我校纺服学院优秀的文化资源,叶建兴认为,无锡市与江南大学可形成文化建设方面的项目合作,以文化创新为着眼点,打造文化产业项目,并通过书籍、影视作品等传播出去,使更多人了解无锡文化。目前,无锡市政府要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性、杠杆性作用,重点支持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市场化、集聚化和专业化发展,力争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4%,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他指出,我校拥有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具有良好的文化传承的理论与实践优势,希望在市委和学校的双方促进下能把这些资源转化成生产力,加强校企合作,尤其是要与文化产业结合,做到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文化的共享,从而实现“双赢”的战略模式。叶建兴的一席话使纺服学院的领导和老师深受启发,同时也为我校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社科处 崔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