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陈老师,您好!
陈伟鸿:谢谢,在台上我飘过了两三次之后我终于可以上台了。谢谢我们江南大学的同学做了这么精心的准备。
主:陈老师,现在大学生其实都有一个梦想,梦想有一天能够成为像巴菲特这样的股神的接班人,您觉得我们大学生应该培养自己什么样的素质才能配得上这种荣誉?
陈:我觉得对于大学生来说,远大的目标或者理想并不是仅仅是盯着巴菲特一个人。其实世界很大,能够让我们大有作为的天地也很大,每一个人的梦想从小长到大的过程就是一次伟大的进步。在昨天晚上我打开我的微博的时候,我发现我的私信里突然进来了十来条,都是同一个同学发来的。是江南大学的同学,他说他正在创业,在优酷上有一段小的视频广告,他要带给我来看。所以当时我就看了,我觉得他特别了不起。虽然说也许现在对他而言创业还只是一个新的开始,但是有了这样的第一步何尝不会有未来的第二步或者第三步呢?所以我希望再远大的理想都是从今天的这一步脚踏实地开始的。不管你是希望成功还是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如果你错了就可以在江南大学认真读书,不断进修。
主:陈老师您采访过的马云,他们也都是年轻时一步一步艰苦创业起来的,而现在很多大学同学也把创业当做自己一条非常好的出路。对于我们大学生创业陈老师您有什么看法?
陈:我觉得现在创业是时代的一个潮流,因为它为每一个人的成功或者说展现自我的能力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可能。从前不创业的话,可能你跟着毕业后分配的某一个单位走,可能你会在某一个单位碌碌无为地度过你的青春年华。今天的年轻人他们有更多的活力,更多的创意,更多的冲劲,他们也会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去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我觉得这是需要呵护的一份热情。唯一我想说的是,在你迈出创业的这一步有四个字你需要内心反复诵读,就是“想清楚了”。你是否想清楚了这条路上有多少机会,你是否想清楚了创业的这条路上有多少陷阱,你缺什么样的资源,你拥有什么样的优势,你和谁可以在未来的舞台上竞争,你的目标是什么,你的极致理想是什么。所有的这些没有太多的人能够帮助你,恐怕真的是靠你自己的内心,用你反复的思考,来给自己一个清晰的答案。
主:现在很多大学生创业中有很多诸如开淘宝网店、代购这些小型的方式,对于这些陈老师您有什么看法?
陈:我觉得挺好的。因为在校园生活当中,可能除了学习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事要做,尤其是接触社会。这是在大学校园里我们必须去读的一门课,但常常学校又不给你开这样一门课,于是用这种微创业的形式,用这种成本不太高,成功的可能性又比较大,或者哪怕你失败了也不会让你伤筋动骨的创业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我想我在读大学的那个年代如果有类似这样的创业的话我也会去尝试的,只不过我们当年没有这么发达的网络,能做的就只是摆一个书摊,放上两本新书或者一盒磁带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大学时的记忆,跟大家现在在网上开淘宝店是异曲同工的感觉,都是我们特别渴望接触社会的一种举动。
学生代表:最近有这样一种说法,“学霸越来越不如学渣”,在座很多的同学也有这样的感触,您也做过教师,想请陈老师从教师的角度来谈谈您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陈:现在有了新词叫学霸或者学渣,我们那个年代没有那么时髦的词。但是一定也出现过这两类人群。坦白说,我非常崇拜学霸,我常常觉得说,他们怎么能学到这样一个地步哪,怎么能什么都懂,尤其是当我看到一些电视节目,一些益智类节目,一些学霸可以答遍天下之难题的时候,对他们的敬仰更是如滔滔之江水。所以,在今天,各位有机会成为学霸就别当学渣了,因为学渣不管多么有特色,只是名字就让人带上了有色眼镜,所以还是多多的成为学霸吧。
学生代表:您从非常受欢迎的英语老师到成为知名的主持人,您是怎么看待专业和就业的关系,能给我们同学们一些建议吗?
陈:对于电视节目主持人,所有的前辈或者现在优秀的主持人中,可能我是几个不多见的非科班出身的主持人,非科班的并不意味着你在这个领域有更大的可以进步和提升的空间,我一直觉得说,如果你有一颗想去学习的心,那么你会在任何一个职业领域,或者是工作的范畴找寻到你的发展路径。职业必然和你之前的学业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但是如果说当你的职业不能和你的学业完美对接的时候,任何人不要遗憾,因为大学就是培养你的综合素质的地方,你所有的能力,其实有时候不仅仅能通过你的专业体现出来,它能通过你全方位的素质表现出来。所以当你有机会去提升自己的时候,不应仅仅把自己局限在这个专业的领域,更多的机会,其实一直在向你敞开,只是看你愿不愿意迈出这勇敢的一步。
主:许多同学即将离开校园,去参加面试,如果您是面试官的话,您最看重大学生身上的哪些能力或者素质?
陈:如果是我的话,我特别看重“真实”这两个字。很多人在面试的时候会想要把自己装扮得更加美丽,这是从外表来说;或者把自己装扮得更加辉煌,这是从履历上说。无论是从外表还是履历而言,当你远离了真实的时候,你也远离了自我,也远离了你的一个最佳状态。人只有在做自己的时候,你才是一个最真实的你。你所面对的这些面试官,他们都是阅人无数的,当你进来的时候,你的眼神、你的状态、你的动作,或者你开口的第一句话可能在他们心里都已经给出了一个分数,甚至这个分数就不会再改变了,不管你后面做多么完美的一个阐释,第一印象已经在这了。所以说,我建议同学们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呈现出来,你有多少的水平,或者你有多大的能耐,你只需要用一个恰如其分的方式展现出来,而不必往里面注水,不必为自己拔高,这个是最重要的一点。
主:就是要做最真实的自己。其实我们去假装一些东西的话,即使我们侥幸获得面试上的成功,真正进入到那个岗位你会发现其实自己跟那个岗位非常的不适合。
陈:对,而且那个时候,你内心的失落感也会比较强。因为也许那一霎那把自己装扮得非常闪亮,别人给你非常想要的机会,但你会发现其实你跟它之间有太大的距离了,你的自信心会遭到一种毁灭性的的打击,那对你未来的道路而言其实是一个灭顶之灾,人必须在一个自信的环境中,才能走得长远。
主:现在很多大学生十分向往奉献自己的爱心,投身公益事业,在大学里有很多公益的形式,比如捐助自己的物品,或者去支教。但站在大学生的角度,支教过程中,收益最大的可能是我们大学生本身,我曾经了解到很多在被支教的小朋友在看到这些支教的大哥哥大姐姐匆匆地来,又匆匆地走后,都会有一个非常大的疑问,就是你们为何来了又走呢?可能我们给了他们一片希望,但是又在这个“匆匆”背后无情的把希望泯灭,那么对大学生公益,陈老师能给我们一些建议吗?
陈:我觉得公益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没有某种固定的形式。支教是一种形式,比如鸿基金,但是我们没有在孩子的上课时间派出任何人去给孩子们做支教,我们找的是师范大学专业的同学,在假期和他们的学校联动,去做一些支教的服务。因为我觉得我没有能力让他们在那些地方呆半年或者一年作为支教老师去陪伴孩子们成长,我也不愿意让孩子们留下“你们只是转了一圈,然后就走了”的印象。所以在其他的时间段,我更希望你们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参与到公益活动当中,比如你可以和边区的孩子保持长期的联系,你可以和他通信,你可以给他寄书,鼓励他们的成长。虽然不像别人那样简单地拿出一笔钱,资助他们一个学期,但是这个工作更需要细说长流的去完成,对于大学生而言,这正是孩子们需要的,因为我们是他们看世界的眼睛,透过我们可以为他们打开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窗户,去看到更广阔的未来。
学生:我是商学院大三的学生,可能是专业的限制,对我的思考方式有一定影响,也可能是商人的共性,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都会考虑到成本和收益,我觉得其实这是一个职业病,不觉得是一个好的思维方式,这会限制我们的想法,我想您作为一个过来人能否提出一个好的建议。
陈:我觉得学会计算投入和产出是一个良性思维,但是这个思维不是时时刻刻都试用的。如果你在每一个场合和时刻都去计算成本和收益,那么别人会觉得你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合适的地点做合适的事情,释放合适的思维,是一个趋近于完美的行事风格和方式,所以我也不建议你在请同学出去“搓一顿”上计算成本和收益,但是在未来职业规划上可以做一些斟酌和考量,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太过在意这些可能很多人会离你而去,所以当你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你还来得及,有时候更加随意一些,你才能享受到更快乐的生活。(整理:孙开萍 郭亚星 严琰)